用于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略核袭击的潜艇。又称“弹道导弹潜艇”。主要武器是潜地导弹,并装有鱼雷。在海洋中难以发现的深度潜航,生存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量,是一个国家实施第二次核打击的主要手段,是战略袭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导弹潜艇zhanlue daodan qiantingstrategic missile submarine
以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的潜艇。亦称弹道导弹潜艇。其特点是隐蔽性好、生命力强和突击威力大,是国家战略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导弹潜艇多采用核动力。水下排水量可达8000~26500t。水下最高航速为20~27节。最大下潜深度为300~450m,自给力为60~90昼夜。它可携带潜地弹道导弹12~24枚,装有4~6具鱼雷发射管。
艇体线型多为拉长的水滴形,通常分为6个舱室。从艇首至艇尾依次为生活舱、鱼雷舱、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导弹发射筒一般成双行布置。导弹多由燃气-蒸汽发射装置自水下发射。发射深度一般为水下30m左右。
1960年美国建成“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首先解决了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技术问题。美、俄、英、法和中国均相继发展了各自的战略导弹潜艇。截至1993年,上述五国在役弹道导弹核潜艇共94艘,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在军备竞赛热潮中,美国和俄罗斯均把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作为争夺核优势的主要法码,都先后发展了三代战略导弹核潜艇。
战略导弹潜艇的打击威力主要表现为装备弹道导弹的数量和导弹的性能,包括射程的远近、弹头的数量和当量、是否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和战斗部的命中精度。战略导弹潜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俄亥俄”级和俄罗斯的“台风”级。“俄亥俄”级首艇1981年服役,水下排水量18700t,水下航速25节,最大下潜深度400m,自给力70昼夜,可携带24枚射程7400km的“三叉戟-Ⅰ”型导弹或24枚射程为1.2万km的“三叉戟-Ⅱ”型导弹。该级潜艇采用了较强的减震和消声措施,航行安静性较好。还采用了以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为核心的综合导航系统,提高了潜艇定位精度,使“三叉戟-Ⅱ”型导弹的命中精度提高到120m左右,基本具备了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台风”级首艇1983年服役,水下排水量26500t,水下航速27节,最大下潜深度450m,可携带20枚射程8300km的SS-N-20导弹。该级潜艇的耐压壳和非耐压壳之间的间距达4m,有较强的抗爆能力,艇体和指挥台围壳有较强的破冰能力。在排水量和主尺度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导弹潜艇。
战略导弹潜艇的发展趋势是:改进惯性导航系统,提高潜艇的定位精度;采取降噪和吸声措施,提高潜艇抗探测能力;采用高强度耐压壳体材料,提高下潜深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