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伤输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伤输血

战伤输血

战伤输血是在野战条件下实施战伤救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包括血液采集、保存、供应(运送)、使用等一整套技术,必须有相应的野战输血组织并采用现代输血技术才能有效地完成。
战伤输血特点 战时输血与平时不同,伤员在短时内可大批发生,伤情复杂,用血量大,要求急迫,常需紧急输血和大量输血;由于战区救治机构流动性大,情况多变,后方血源供应有困难,应就地组织采血、供血,为节省血液,还可充分利用自体输血。
(1) 紧急输血: 战伤伤情危重不及作交叉配血和缺少同型血液时,可立即输给O型血。O型血型人称“万能献血者”,对战伤救治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主要优点是:可立即输注,且较安全。但有时也可对受血者造成危害。因为O型血可含强抗A或抗B凝集素或溶血素,破坏非O型受血者的A或B型红细胞;ABO血型之外的其他血型系统,可产生同种免疫作用,如受血者血清内有这种抗体,可引起溶血反应,输入大量O型血,可能使受血者血型发生暂时性改变,表现为O型人,如再继续输入与受血者同型的血,有可能发生溶血反应。对已知的ABO血型且无意外抗体的伤员,紧急需要时,可立即输用ABO同型血或同型红细胞。AB型伤员在缺乏同型血和O型血时,也可使用A型或B型血,最好是已分离血浆的A或B型红细胞。全血以A型优于B型。绝不可同时或交替输注A型和B型血。未致敏的Rh阴性伤员缺乏ABO同型的Rh阴性血时,可输用O型Rh阴性血,或用ABO同型的Rh阳性血,并在病历中注明。
(2) 大量输血:指于12~24小时内快速输入相当于伤员本身一个血容量的血液,输血速率可达100ml/min。大量输血在战伤救治中很重要,但如施行不当,也可给伤员造成危害。在4℃保存的血液,衰老的红细胞逐渐失去2,3-DPG的活性,不易释放氧。全血保存第一周,ACD腺嘌呤血和CPD腺嘌呤血的红细胞存活性和DPG的水平相同,但以后CPD腺嘌呤血为优。保存血的亲氧力是可逆的,输入体内后24小时可恢复。大量输血以保存10天内的CPD血为好,如输ACD血,则以保存5天内的为宜。保存血液内的血小板很快损失,而伤员出血后余留血小板又将在止血过程中被消耗。保存血的凝血因子均易变性,故对大量输入保存血伤员,为防止凝血障碍,每输入三个单位保存血可输入一个单位新鲜血,还可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输注有关血液成分。
重度休克和低体温伤员,大量快速 (50~100ml/min)输注4℃保存血液,有引起心搏骤停的危险。冷血还可引起静脉痉挛,使伤员寒冷不适。可对输血肢体和血液适当加温,并对受血者保暖。血液加温方法:使其通过35~38℃水浴内的盘旋管,不可超过38℃,温度过高易造成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反应。紧急抢救来不及加温时,可先输入部分冷血,而后争取加温。
大量输血可引起枸橼酸盐中毒,发生肌肉震颤和心电图ST段明显延长,可注射葡萄糖酸钙预防;在大量快速输血时,每输入枸橼酸盐血一升,从另一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10ml。在4℃保存3周以上的库存血,钾离子可升高到10~14mEq/L。大量输注库存血可引起钾中毒,发生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发生心室纤颤而突然死亡,高枸橼酸盐和高钾并存时危险更大,因此,ACD全血用于大量输血时,保存期不要超过5天。有大量肌肉损伤的挤压伤并发肾功能不全或有急性尿毒症的伤员,也要避免使用含钾高的血液,可输注洗涤红细胞,并可用适量钙剂。
保存血的氨含量也较高,保存21天的全血,其氨含量可升至900μg/dl,这种血不宜大量输给肝功能不良或肝功能衰竭的伤员。保存期长的血,酸度增加,对休克和酸中毒的伤员不利。预防措施同高血钾。
保存血内的微聚物可引起肺微栓塞。微聚物是由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所形成,直径为10~164μm,数目随血液保存期的延长而增加。常用的滤网 (孔径约170μm)只能滤除血液中的凝块、橡皮屑、玻璃碎片和皮肤碎屑等。微聚物通过这种滤网后进入血循环,再进入肺内阻塞肺毛细血管,引起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微聚物所致肺栓塞可释放收缩支气管和作用于血管的物质,使支气管痉挛和肺血管收缩,导致肺通气功能降低、肺血管阻力加大和肺动脉压上升,引起肺充血性水肿,并进一步使血液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凝聚。肺微栓塞症的病情发展迅速,如治疗不当,常于短期内死亡。预防方法是在大量输血时选用保存期不多于5天的血液(ACD血),或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并采用直径20~30μm的微孔滤器输血。
(3) 自体输血: 即用伤员自身血液或其成份输还给其本人的输血技术。自体血有三种来源: 伤后或术中由体腔或手术区收集的废血;术前从伤员静脉采集的血液;术前若干日从伤员采集和保存的血液。
伤员在术中或伤后,流失在体腔内或手术区的废血,经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合适的器具把它收集起来,经过抗凝和过滤处理,然后输还给伤员自己。这种废血利用的最大优点是可立刻得到血液输用,不必等待交叉配血试验,但也可发生并发症,如细菌污染、微栓塞、空气栓塞、溶血、血小板缺乏、出血素质和DIC等。内脏穿孔有明显感染或污染、有肝或肾功能障碍及术前即有凝血障碍等,术中废血应禁用。现代自体血回收器具可自动加抗凝剂,混匀血液,移除红细胞碎屑、游离血红蛋白、脂肪和微聚物等,并离心洗涤红细胞,可减少红细胞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手术前,在手术台上采血,并在手术结束时把血输还给伤员的自体输血属于血液稀释法。适用于一般健康状况良好、预计术中失血量较大、血红蛋白11g/dl或更高、红细胞比积35%以上的手术伤员。冠心病、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肺部重要疾病、贫血、凝血因子缺乏和脓毒血症等禁用。在采血同时,用晶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HES)、白明胶、5%血浆蛋白溶液或5%白蛋白液来补偿移出的血容量。采血总量可按血容量的20~30%计算。红细胞比积可降到20~30%。伤员在血容量正常而血液稀释的生理状态下施行手术,术中流失的为稀释血,故可减少红细胞的丢失。
一些选择性手术术前若干日,可从伤员反复多次采血,并予保存,以备术时输还给伤员。采血量一次不超过血容量的10%,间隔不少于4天,大手术前3天不应采血。采血期间酌情口服铁剂。自体血于4℃保存不应超过规定期限。为了保存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可于采血后6小时内将血浆分出,立即冰冻保存,留待以后输用,浓缩红细胞可在4℃保存或用甘油冰冻法保存。
战伤输血适应证 战伤直接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及战伤实施外科处理和救治中,为防止休克的发生也常需输血。对输血适应证的掌握,应视失血量(休克程度)而定。一般失血达血容量10%左右(约500ml),伤员可以耐受,可不必输血;失血量达血容量20~30%时,可有较明显的休克表现,除补液外,应酌情适量输血;失血量达血容的30~50%,可发生重度休克,除输注血制品外,还应快速输用全血;如失血量达到血容量的50%以上,将发生极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血液运氧能力、血浆蛋白、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延误抢救,会很快导致死亡,应紧急输血。对战伤输血尤其对严重失血性休克抢救的输血,应进行效果监护,定时作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测定、总血浆蛋白定量和血小板计数等。救治指标应以血压恢复、红细胞比积大于30%、总血浆蛋白量大于5g、血小板计数高于50,000/mm3为宜。
血型和配血 (1)血型:红细胞血型有10余个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凡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内有抗B抗体(凝集素)者为A型;红细胞上有B抗原,血清内有抗A抗体者为B型; 红细胞上有A和B两种抗原,血清内既无抗A也无抗B抗体者为AB型;红细胞上既无A也无B抗原,血清内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者为O型。A抗原和抗A抗体、B抗原和抗B抗体相互作用将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A型和B型均有亚型,在配血中也可引起干扰作用,使血型检定发生错误,在输血中亦偶可引起溶血反应。Rh血型是第二个重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在我国汉族中极少(小于1%)。
(2) 血型检定:ABO血型检定的常规方法是:用ABO试剂血清检查受检者红细胞的A和B抗原; 用试剂红细胞检查受检者血清内的抗A和抗B抗体。输血以采用同型血液为原则,由于红细胞的血型复杂,在常规工作中,只作ABO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如同型交叉配血不合或伤员血清中有意外抗体存在,必须查明原因和抗体性质。在特殊情况下,需作Rh及其他血型系统的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对Rh阴性者只能输给Rh阴性血。
交叉配血试验分主侧试验(直接)和次侧试验(间接)两种。主侧试验主要查受血者血清内有无破坏献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次侧试验是检查献血者血清内有无破坏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两种试验相合为“配血相合”或“无配血禁忌”,反之则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如输红细胞制品,可只作主侧配血试验。常规方法为盐水配血法,又分玻片法和试管法,主要用于检测天然抗体。如含有其他血型的不完全抗体,则需用胶体介质配血法,或酶处理红细胞配血法和抗球蛋白(Coombs试验)配血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特别对曾有输血反应的伤员,应加用上述方法之一。有条件时,应将抗球蛋白配血法列为常规方法。需要多个献血者的大量输血,除作主侧和次侧交叉配血外,还需对献血者相互间作交叉配血试验。若献血者血清已作过意外抗体筛选试验,或输用红细胞制品时,献血者间可不作交叉配血试验。在短期内的多次输血,必须在每次输血前作交叉配血试验。
采血和血液保存 采血必须在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下。使用密闭系统的采血器具,借助重力或在负压下进行。一次采血量一般在200~400ml。现代采血器具是由无毒的聚氯乙烯薄膜和管制成。采血针、塑料管和含抗凝剂的塑料血袋连成一整体,很适用于战区采血。血液保存主要是红细胞的保存。分全血、浓缩红细胞和代血浆血等。按温度的不同分为零上液态保存和零下冰冻保存。
(1) 全血保存: 通用保存液是酸性枸橼酸钠葡萄糖液(ACD配方),在4~6℃下可保存21天。枸橼酸钠磷酸盐葡萄糖保存液(CPD配方),4~6℃可保存两周。以上配方均可加入腺嘌呤,在4℃下可延长保存期至35天。
(2) 浓缩红细胞保存: 全血移除血浆后制得的浓缩红细胞,其细胞比积以70%最适用,可保存至采血后21天。含腺嘌呤的浓缩红细胞可保存至采血后35天。
(3) 冰冻红细胞保存: 保存温度是-80℃和-196℃(液氮),用甘油作防冻剂。输注前须反复洗涤移除甘油,故绝大部分血浆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被移除。冰冻血的优点是:保存期长,可预先储备,以补充4℃保存血的不足;不会引起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输血反应也较少;不含枸橼酸盐、不偏酸、含钾和氯少,大量输注时不会引起代谢性输血反应和心肾并发症;冰冻红细胞的DPG含量和新鲜红细胞一样,有利于氧的释放;可减少输血后乙型肝炎的传播。
(4) 代血浆血的保存:全血移除血浆后,加入与移除血浆等量的含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HES)的保存液,即制成代血浆血。具有运氧能力,可代替全血使用。
输血方法 (1) 静脉输血:以静脉穿刺输血最常用,简便易行。但休克伤员的四肢浅静脉多呈痉挛状态,管腔闭锁,穿刺困难,故在抢救重危伤员或施行大手术时,宜尽快作静脉切开术并留置导管,以便必要时行快速输血。
(2) 动脉输血:动脉输血能迅速提升血压,恢复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对严重失血性休克、大血管手术意外和麻醉意外等,尤其在快速静脉输血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常用动脉为桡动脉,其次为胫前、胫后动脉,亦可利用手术区暴露的动脉。可经动脉切开术或穿刺进行。动脉输血需加压,使压力大于动脉收缩压,两者之差愈大,输血速度越快,故须经常调整输血压力,通常以100~200mmHg为适宜。输血效果视输入速度和血量而定,在输入适当血量情况下,输入速度愈快,伤员恢复愈快。输入200~800ml后,常可见明显好转。血压恢复后,应继续经静脉途径输血。动脉输血可引起输血动脉痉挛和栓塞,枸橼酸盐和冷血还可引起并发症,故只限于情况紧急时用。出血不能控制或心功能不全者应避免采用。(3) 心内输血:极少应用,仅限用于其他治疗无效而临床上濒于死亡的伤员,最好在心脏停搏后立即施行,以输入左心室为宜,一次输血量为80~100ml。

☚ 战伤异物处理   输血反应 ☛
000170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