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忽读恍惚 (huǎng hū)
【感忽】神志模糊。
例 凡人之有鬼,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此人之所以无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正事。(《荀子·解蔽》)
译文 一般来说,有的人眼见有鬼,必定是因为神情恍惚,心情疑惑不定,眼睛产生无定的幻视现象,这是因为有的人把无当作有或把有当作无的时候才出现有鬼的现象,而人们往往在这种神情恍惚的时候决定事情。
按 感忽与下列联绵词声转义通:
1.本组词间的声转义通 (纵通)
(1) 暗忽。《大戴礼记·五帝德》: “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暗忽之章,非君子之道也。”
(2) 奄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第四: “今年将衰暮,恐奄忽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于后云尔。”《普济方·卷八十七·诸风门总论》: “风邪之中人也,其状奄忽。”《古今医鉴·卷一·运气》: “三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
(3) 奄欻。《文选·左思吴都赋》: “慌罔奄欻。”
(4) 。《古音骈字》: “与奄忽同。”
(5) 。 《通雅·释诂》: “奄忽, 一作。”
2.与另一组词声转义通 (横通)
(1) 荒忽、慌忽、慌惚。《管子·水地》: “目之所以视,非特山林之见也,察於荒忽。”《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母蔺夫人发疾慌惚。”《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 “追慌忽于地底兮。”李贤注: “慌忽,无形貌也。” 《文选·张平子思玄赋》慌忽作荒忽。
(2) 恍惚。《素问 ·灵兰秘典论》: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王冰注: “恍惚者,谓似有似无也。” 《甲乙》卷十一第三: “恍惚,尸厥,头痛,中极及仆参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第十: “病人阴结阳结,目精脱,恍惚者死。”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丁肿》: “烦闷恍惚如醉人。”
(3) 髣髴。《素问·八正神明论》: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髴。”高阳生《脉诀》: “洪与实而形同髣髴。”《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四·胃热》: “治病必察其本,不可执方,疗之或病髣髴。”
(4) 仿佛、彷佛、彷彿。《汉书 ·扬雄传·甘泉赋》: “犹仿佛其若梦。”颜师古注: “仿佛即髣髴也。” 《文选·扬雄·甘泉赋》作彷彿。《文选·张平子·西京赋》作髣髴。张仲景 《伤寒论·自序》: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局方发挥》: “仲景因病以治方,《局方》制药以俟病,若之何其能彷彿也。” 《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 “其形彷佛麒麟菜。”
(5) 怳惚。《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 “芒芒怳惚,视之无端。”
(6) 洸淴。《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 “西望崑𪨧之轧沕洸忽兮。”
(7) 忘忽。《潜夫论·梦列》: “况於忘忽杂梦。” 汪继培《笺》: “忘读若怳。”
(8) 茫忽。唐韩愈 《诗》: “茫忽使人愁。”
再声转为放物。《汉书·郊祀志》: “民神杂扰,不可放物。”
3.倒转为下列各词
(1) 忽恍、惚恍、芴芒。《老子·十四章》: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朱谦之案: “诸王本作 ‘惚恍’,傅、范本作 ‘芴芒’。《释文》 出 ‘怳’ 字。……道藏,河上本作 ‘忽怳’。要之,‘怳’、‘恍’ 字同。” (《老子校释》)
(2) 忽怳。《淮南子 ·原道训》: “游渊雾,鹜忽怳。” 高诱注: “忽怳,无形之象。”
(3) 曶怳。《汉书·扬雄传》: “神心曶怳。”
(4) 忽荒、 忽慌。 贾谊 《𫛳鸟赋》: “寥廓忽荒兮。”《文选·刘辨命论》: “寂寥忽慌。”
4. 叠音为下列各词形
(1) 恍恍惚惚。《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第三: “茯神汤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心虚所致方。”《救偏琐言·论安神》: “恍恍惚惚,不能收摄而睡何能安。”
(2) 奄奄忽忽 (㤿㤿惚惚)。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第六:“补心汤治奄奄忽忽,朝差幕剧,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阴阳气衰,脾胃不磨,不欲闻人声,定志下气方。”《济生方·产后中风》: “产后中风,或身体缓急,或顽痹不仁,或口目不正,或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乃中风候,宜服小续命汤。”《普济方·卷十六·心虚》: “熟干地黄散治心气不足, 㤿㤿惚惚, 朝瘥暮甚,惊悸,心中憧憧。”
5.又可错开使用 《老子·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河上公本作 “忽兮恍兮,其中有像; 恍兮忽兮,其中有物”。《庄子·至乐》: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释文》: “芒音荒,又呼晃反,芴音忽。”
感忽、恍惚的本义是无形貌,引申有模糊不清、神志模糊等义,例见上述。
古音感属见母侵部,洸、恍属匣母阳部,芒、茫、忘属明母阳部,荒、慌、怳属晓母阳部,仿、彷、髣皆属滂母阳部,放属帮母阳部, 奄、 皆属影母谈部, 暗属影母侵部。 、 、 歘、忽、惚皆属晓母物部,曶芴物属明母物部,佛、彿、髴皆属帮母物部。见晓匣旁纽,帮滂明旁纽,影见邻纽,侵阳皆属鼻音韵母,可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