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受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受器receptor

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特化神经装置。它分布于动物的体表、内脏或深部结构。动物接受各种刺激,经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后,传入神经将感觉冲动传至相应的感觉中枢,再通过分布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感觉中枢的分析与整合,最终产生感觉和知觉。
感受器活动的特点 将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能量转化为不同型式的神经冲动序列。所以感受器活动实质上是换能作用。某一感受器只对特定的适宜刺激起换能作用,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对若干光子的光波起光化学反应,耳蜗的毛细胞对一定能量与一定频率的声波有换能作用。这种敏感性最高的特殊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叫适宜刺激。有时除适宜刺激以外的其他外界的刺激能量达到一定强度也可能引起某种感受器兴奋,但此时所需刺激强度往往要大许多倍,故为不适宜刺激。引起某一感受器兴奋需达一定刺激强度,其最低值称感受阈。如长时间以固定强度或频率刺激,感受器的感受阈会逐步提高,此称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根据适应现象发生速度,感受器可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大类。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近代电生理研究证实,一个适宜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首先会引起一种特殊的电变化——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这是一种局部电位,其特点是电位不能沿神经纤维传导,仅以电紧张电位形式向邻近区域扩散。反应呈等级性,随刺激加强而加大; 反应无不应期; 反应不受局部麻醉药的影响。目前认为: 感受器电位的产生与神经末梢钠导增加有关,因为改变细胞外液钠离子的浓度可改变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引起神经末梢动作电位的产生。感受器电位越大,引发的动作电位的频率越高; 反之越低。表现出感受刺激强度与感觉冲动发放频率的对应关系。
几种主要感觉 动物的感觉主要有四大类即皮肤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与特殊感觉。在某些动物还有一些特殊的感觉,如昆虫与鸟类的定向,可能与感知磁场有关; 某些鱼类利用感知电场能探察周围物体——天敌或食物。但是有关这些感觉的感受器形态与功能至今仍未发现或深入研究。
皮肤感觉 包括触压觉、温觉与痛觉。
触压觉 产生触压觉的适宜刺激是皮肤变形,皮肤变形的大小、速度及刺激面积决定了产生那种感觉。触觉是由微弱的机械刺激皮肤浅层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根据动物皮肤有无被毛而有不同的触压感受器。无毛部位皮肤的感受器有梅氏(Meissner)小体、表皮的迈氏(Merkel)小盘等。有毛皮肤的皮肤感受器位于毛囊处,有伊氏(Iggo)触觉小体和雷氏(Ruffini)小体。触压觉感受器兴奋后,精细的触压觉、震动觉的冲动,通过背侧内侧丘系、丘脑腹侧基底核的外侧部投射到皮层中央后回的第一体感区; 粗触觉的冲动则由脊椎丘脑前束上传。
温觉 分为冷觉与热觉。冷觉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适宜刺激为温度变化,但也可被化学物质所兴奋(如薄荷脑致冷,碳酸、辛辣物质致热)。通常20℃以下和40℃以上的冷热刺激,分别引起冷、热觉。当温度上升至45℃时可产生烫感与痛觉的复合作用结果。
皮肤痛觉 凡能引起动物损伤的伤害性刺激(如电、机械、过热、过冷、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痛觉,故痛觉不是由单一刺激引起的感觉。痛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表皮下的游离神经末梢。痛觉是动物体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保护性信号反应。痛反应有两种型式:快痛——刺激后立即产生的闪电样刺痛,由Aδ纤维传导经旧脊丘束和部分新脊丘束传导到中枢; 慢痛——在快痛之后约一秒钟发生的灼痛,由C纤维传导,经旧脊丘束和脊髓网状束传导到中枢,常伴有情绪反应。痛觉被认为是痛觉感受器受到轻微刺激引起的反应。
深部感觉 机体深部结构内各类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深部感觉的感受器有肌梭、高尔基器官、关节囊的雷氏小体、巴氏(Pacinian)小体以及散在的神经末梢。可感知肢体位置、关节运动速率和屈伸程度。故又称本体感受器。
内脏感觉 内脏感受器兴奋时引起的感觉称内脏感觉。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两类:
内脏感觉 包括饥饿,渴,恶心,便意,尿意,性欲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为内感受器。内感受器兴奋后,感觉冲动由行经副交感纤维中的神经传到中枢,最后上达下丘脑、大脑皮层边缘叶,产生各种伴有情绪与欲望成分的感觉。内脏感觉是一种复合感觉,具有定位不明确、牵涉范围广及后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内脏痛觉 内脏的绝大多数传入神经冲动不能引起上升至意识阈的感觉,而只是产生植物性神经反射。内脏感觉中痛觉是一例外。内脏痛觉的感受器是无髓神经末梢。伤害性刺激以及内脏本身病变如急剧扩张、痉挛或牵拉、循环障碍、缺血、血管痉挛以及伴随的致痛物质释放等等,均可构成刺激。内脏痛是慢痛,伴有剧烈的情绪反应成分,在动物则往往出现行为的异常。在人类,内脏痛还表现出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在内脏病变部位,而是在体表某一特定区域,例如心绞痛患者在左胸心前区上臂内侧部发生疼痛,称为牵涉痛现象。
特殊感觉 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平衡觉等。视觉 视网膜接受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刺激后,经中枢视觉通路的编码、加工,最后形成视物形象的感觉。完整的视觉包括辨别光线的强弱、物体的形状、空间程度以及颜色感等。动物视觉差异甚大,一些低等动物往往只具备某一视觉功能,而缺乏色觉能力。视网膜为视觉感受器,能接受一定波长的光刺激并将其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视网膜由胚胎时期脑组织构成,由视神经与脑相连,故实际上是脑的延伸。不同动物视网膜结构差异甚大,基本的感光细胞有两种,即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感光细胞中含感光物质——视色素,由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能将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根据对视杆细胞的研究,视色素的光化学过程如下:在静息时视黄醛以11-顺视黄醛形式存在,吸收光后11-顺视黄醛变为全反型视黄醛,每吸收一个量子光可使一个分子视紫红质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引致视杆细胞兴奋产生超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进而使神经节细胞等兴奋产生视觉冲动; 在暗处,全反型视黄醛在酶作用下,又转变成11-顺视黄醛,再与视蛋白结合形成视紫红质。维生素A是视紫红质的组成原料,维生素A的缺乏会影响视黄醛的补充与视紫红质的再合成。因此维生素A的缺乏,常引致视杆细胞光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如人出现的夜盲症。有关视锥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尚不清楚,可能与视杆细胞基本相同。
听觉 声波振动产生的感觉。耳蜗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它能将声波转换为神经冲动。毛细胞排列在耳蜗的基膜上,声波引起基膜振动,触动了毛细胞的纤毛,引起毛细胞的去极化,在毛细胞的顶端产生耳蜗微音器电位。微音器电位的波形、频率与刺激的声波很一致,可能与毛细胞活动发生膜电阻变化有关。微音器电位是听觉的感受器电位,具有兴奋听神经作用。由微音器电位激发的听神经冲动,将听觉信息传至中枢听觉通路,经听觉中枢整合、加工,最终产生听觉。
前庭感觉 动物体进行直线或旋转运动时,能感知运动速度变化的感觉,也称平衡觉。前庭感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半规管和球囊及椭圆囊中的毛细胞。半规管壶腹嵴上的毛细胞是本体感受器。毛细胞上的纤毛成束,插入胶状物质中形成终帽,接受加速或减速的直线与旋转运动的刺激。当头部运动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流动,终帽随内淋巴流动方向倾斜,毛束弯曲,因此毛细胞兴奋。传入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向中枢,产生眼震颤和旋转感。由于三个半规管空间排列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配合,保证了不同方向的姿势协调。椭圆囊和球囊囊斑内的毛细胞,其顶端有耳石膜,形成耳石,毛细胞的毛囊挤入耳石中。正常头位时,耳石以重力压在毛细胞上。头部位置的改变,引起毛细胞与耳石膜相对位置的改变,耳石拉牵了毛细胞,使其兴奋,神经冲动由前庭神经传到脑内前庭神经核,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变化,从而维持身体平衡。
嗅觉 由气体分子刺激嗅化学感受器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上部。双极嗅细胞为感受细胞,其一极有嗅纤毛,接受悬浮于气体中的微粒或溶于水及脂肪的物质的刺激,冲动传向第二级神经元——嗅球。动物的嗅觉对于它的觅食行为、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等有重要意义。
味觉 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味蕾引起的感觉。味蕾是上皮特化的结构,位于舌背。味蕾中央有味细胞,其外周端有细绒状味毛,探出味孔,感受化学性刺激。另一端与第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将味觉冲动传到中枢。人的基本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其他味觉是这四种味觉相互配合的产物。

感受器receptor

动物体接受外界环境刺激和内部信息的特定结构。由皮细胞及表皮特化而成,并与感觉神经原相联系。可将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各种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在功能上起着换能器的作用。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特定的刺激有反应。如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对一定长度的光波产生反应,耳蜗的毛细胞对某一频率范围的声波有换能作用。根据分布位置可分❶外感受器。如眼、耳、皮肤的。
❷内感受器。如在脏器、内脏被膜和血管壁等处的。
❸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依形态结构可分无孔的、单孔的和多孔的三种。还可按接受刺激的性质分为光、声、化学、温度和触觉等多种类型的感受器。

感受器

感受器ganshouqi

具有感觉神经末梢(即传入神经末梢) 的特殊装置。即能接受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并将不同形式的刺激转化为一定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根据感受器分布的部位和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类。外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感受光、声、触、嗅、味等刺激,如高等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高度分化的感觉器官和皮肤内的痛、温、触、压感受器。内感受器位于身体内部,主要存在于血管壁和脏器内感受来自内脏和血管的刺激。本体感受器是分布在骨骼肌、关节肌腱的感受器,接受来自这些部位的刺激,如肌肉或腱的弛张、关节的运动,以及所引起的体位感觉等。根据感受器所接受刺激的性质,又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光感受器。感受器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游离神经末梢;另一种是被囊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的神经末梢形成特殊的结构,称为肌梭。每种感受器均有它的适宜刺激。一定强度的刺激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引起神经纤维发生动作电位而传导。

☚ 神经冲动   效应器 ☛
感受器

感受器ganshouqi

接受刺激的装置,是生物学的换能器。各种换能作用都是由感受器中的神经细胞实现的。接受外部世界刺激,如温、压、触、痛、光、声等的装置称为外感受器。温度觉感受器是位于真皮内的罗弗尼氏小体和克劳斯氏球; 触压觉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 痛觉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中的自由神经末梢; 视觉感受器是位于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听觉感受器是位于内耳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味觉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接受机体内部刺激的装置称为内部感受器。其中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平衡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内脏感受器位于脏器壁上。

☚ 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 ☛

感受器

感受器ganshouqi

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把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特殊器官,又称“微型换能器”,遍布全身。按其所在的部位,可把感受器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种。内感受器存在于身体的内部,感受体内的各种变化,包括位于肌肉、关节及内脏的各种感受器。外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感受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包括光、声、嗅、味和痛、温、压等。感受器的功能有如电工学上所用的换能器一样,它能把各种刺激的能量(如光能、声能及化学能等)转换为神经纤维上的电能,即神经信息。如内耳的听觉感受器能把声波的机械能转换为听神经上的神经信息。各种感受器产生的神经信息无特异性,只是靠专有的传导神经传到不同的中枢,才能引起不同的感觉。感受器的活动是产生感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感受器的功能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 毛发   触觉 ☛

感受器

人和动物体专司感受各种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结构。种类多,复杂程度各异。较复杂者通常称为感觉器官或感官。按刺激的性质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光感受器等。


感受器

见“生物”中的“感受器”。

感受器

感受器

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感受器就是外周感觉神经的末梢,如体表或组织内部与痛觉感受有关的游离神经末稍;有些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再包绕一些特殊的结缔组织膜,如分布在各种组织中与触觉和压觉感受有关的环层小体;但对一些与机体功能密切相关的感受器来说,都存在着一些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它们以类似突触的形式再与感觉神经末梢相联系,如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一些特殊的感觉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一些特殊的声波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特殊的附属结构,共同构成了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如眼、耳等。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等。根据感受器的分布部位可将其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根据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电磁(包括光和热)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根据感受器所产生的感觉和效应可分为20余种(见下表)。
表中前11种感受器能产生明确的主观感觉,其余感受器只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以引起各种调节反应,而主观上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人体主要感觉类型和感受器

感觉类型感受器名称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旋转加速度
直线加速度
触、压觉
热觉
冷觉
痛觉
关节位置和运动觉
肌肉长度
肌肉张力
动脉血压
肺扩张
头部血液温度
动脉氧分压
脑脊液pH值
血浆葡萄糖
血浆渗透压
视杆和视锥细胞
毛细胞
嗅神经元
味感受细胞
毛细胞(半规管)
毛细胞(椭圆囊和球囊)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肌梭)
神经末梢(腱器官)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下丘脑某些神经元
神经末梢
延脑腹外侧面感受器
下丘脑某些细胞
下丘脑前部某些细胞
☚ 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感受器receptor

是一种能被体内、外环境变化所刺激,并能将不同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按所在部位可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按所接受刺激的性质,又可分为机械、化学、温度和光感受器等。它们具有下述共同生理特征:
❶每一种感受器均有其适宜刺激,
❷均有发生兴奋所需的最低刺激强度;
❸均为换能器;
❹均有适应现象。

感受器

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

动物和人的身体内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分布于体表、体腔或组织内部。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刺激有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完全没有反应。按分布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分为: 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在皮肤、黏膜上的各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按所接受刺激的特点可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声感受器、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平衡感受器、痛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

☚ 抗原   感受野 ☛
000036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