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机2世纪中至3世纪东汉时期杰出医学家。字仲景,南郡涅阳 (今河南南阳)人。他治学态度严谨,十分重视学习前代医家的医疗经验,采集当代医家的实践知识。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思想指导下,以《内经》等古典医籍的理论为依据,广泛吸收当时医家治疗传染病的诊疗方法,结合个人的心得,并使之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著成《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该书在治疗伤寒等急性热病方面,首倡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在内、外、妇、儿科杂病方面,阐述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后世称为“八纲辨证”) 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泄等多种治疗法则。奠定了中医学术沿着辨证论治原则发展的基础。他的治学态度、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在中医学术的发展上,很有影响。他创立的不少治疗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被后代尊为“医圣”、“医方之祖。” 张机字仲景(约公元150~219年)。东汉时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医学家。他一生从事并研究医学,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内经》的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大大充实和发展了《内经》的热病学说。在这部书中,对病理、诊断、治疗,以至用药,都有比较细致的论述,是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医学著作。今天的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伤寒论》的处方中化裁衍变而来的。因而《伤寒论》被称为有方之始。张氏不仅在长期实践中加深了对医理的研究,并且在多年的临床诊断中,摸索出了一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确立了脉证并重的原则。即从查体、观色、听声、问病史和诊脉的过程中,综合分析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按六经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 “辨证论治”纲领进行归纳。他在治病时,总结出四种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这对祖国医学的治疗学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张机 026 张机即张仲景,见38025条。 ☚ 张仲景 皇甫谧 ☛ 张机约150~219zhāng j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历代诸家本草(4)。人名。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字仲景,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治学严谨,重视前人经验,后世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张机 张机东汉医学家。字仲景,南阳涅阳 (今河南南阳县)人。幼拜绵伯祖为师。曾任长沙太守。任内瘟疫流行,乃辞官行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治愈者众。著有《伤寒杂病论》。原书为手抄本,经战乱亡佚,后由晋王叔和重新整理,分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 谷永 张治 ☛ 张机zhāngjī东汉杰出的医学家, 被尊为“医圣”。字仲景。南阳(今河南南阳) 人。生活于公元2 世纪中叶到3 世纪。广泛地研究了《内经》等古典医籍, 博采劳动人民治疗疾病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著成《伤寒杂病论》。首倡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 至今多数仍然行之有效。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张机 张机东汉医学家。河南郡(今河南南阳)人,字仲景。汉灵帝(168—188)时,举孝廉,以廉能著名。一说汉献帝建安(189—220)中,官至长沙太守。博通群书,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推崇和熟悉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等医家的工作与贡献,精通《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典医籍。鉴于当时南阳郡一带伤寒流行,其宗族二百余人,死了三分之二,伤寒居其七的惨痛情景,乃以“精研方术”,反对巫祝迷信的严肃态度,著书立说,总结诊治各类疾病,主要是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的经验。他发展和充实了《黄帝内经》的热病学说。热病是泛指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基本上包括现在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内经》认为它的原因是伤寒,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直接叫伤寒。《内经》对这类疾病的发病过程、主要证候、治疗原则等都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张仲景虽采取了它的“六经传变”(指热病发生后,按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的顺序传变)的总原则,但主张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每一病是否都按此顺序传变,以及何时传变,都没有定规,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作判断。所以有的传,有的不传,有的为循经传,有的为越经传,还有的为直中某经;有的一种经病,有的还可二经或三经并病或合病;病邪在某一经的时间可能是二三日,也可能延长到七八日等等。至于对每一经病的病状描写,则更为详密而完备。他不但指出某经病的主要症候与脉象,而且有些还指出病变在表在里,属寒属热,有的并指出鉴别这些情况的具体指征,如“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等等,为此而提出不同的处置办法。如太阳病同属表证,有的用麻黄汤发汗,有的则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阳明病同属里证,有的用白虎汤清热,有的用承气汤泻实。而泻实的办法,又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不同,使《内经》的热病学说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张仲景出色地总结出“六经辨证”的原则,把针对病机、病变进行治疗的思想,系统化为一种中医的基本理论。他不但主张区别热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情况,决定治疗的不同方法,而且对热病以外的其他重要患疾也初步纳入“六经辨证”的轨道。如中风、痰饮咳嗽、水病、黄疸、消渴、虚劳等,也都指出它们的不同类型、病机病变、主要特征,以及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用清,寒证用温等不同的论治手段,奠定了后世“八纲论治”的基础。在诊断学上,他率先倡导“脉证并重”,克服了《内经》有时只凭症状下诊断,有时只凭脉象作结论,脉象和证候互不联系的弊端,开启了后世脉证合参的先河。他还总结出许多可贵的医疗方法和方剂,如对肿痈、肠痈、黄疸、痢疾等病的辨证和治疗,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疗效。对妇科病的癔病(脏臊)、闭经、漏下、妊娠恶阻、产后病以及包括肿瘤在内的腹肿块(癥病)等,都有详细的论证和行之有效的疗法。对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也做了具体生动而又科学的说明。张仲景选用和开具的方剂,大都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一味药的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并指出药物配合和增减原则。对药物的煎法、服法(有温服、冷服、分服、顿服等)也做了详细的规定。总之,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是一个包括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完整体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自称十六卷,但不久就已散失不全,故后代诸书目录记述时,其书名屡有变更。今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但现存《伤寒论》中,前面《评脉》、《辨脉》、《伤寒例》三篇文字,疑为西晋王叔和所加。 张机约150—219东汉杰出医学家。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从同乡张伯祖学医。时疫癘流行,以伤寒死者为多。他深研《内经》,博采民间验方,并以临床丰富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创伤寒六经分类说。把伤寒病过程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订出辨证施治法则。他对内、外、妇、产各科医学均有独到见解,对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著作后人整理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 张机约150—219东汉末年医学家。字仲景, 以字行。南阳涅阳(今属河南)人。官至长沙太守。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医学。医道高明,能用方药、按摩、针灸、人工呼吸等多种方法治病。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前者继承前人辩证施治的成果,提出病情时刻起伏变化,必须寻找其规律,对症施治的看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计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是理、法、方、药均完整的中医名著。后者二十五篇,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病症,探讨了致病原因,防病治病的方法、处方,并告诫人们注意饮食卫生、正常起居、劳逸适度、远酒色及避风雨寒暑以保持健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