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说cell theory关于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的学说。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 提出所有植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的论点。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对动物细胞系统观察并与植物细胞作比较后,提出细胞学说。其主要内容: ❶细胞是动植物等多细胞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单元,也是有机体生命功能的基本单位; ❷动植物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具有共同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特性,按共同的发育规律,有共同的生命过程; ❸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并非一成不变,它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❹强调了细胞核在细胞形成上的意义。细胞学说的建立,论证了动植物有机体在结构上的统一性,是生物学中最广泛、最基本的概括。恩格斯对细胞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创立背景 19世纪初叶,不少学者对奠定细胞学说的理论作出很大贡献。如默伯(Mirber)1802年曾得出“植物是由有膜的细胞性组织形成的”的结论。拉马克(R. Lamarck)1809年说: “机体若其组成部分不是细胞性组织,或不由细胞性组织形成者,则不可能有生命”。杜特罗歇(R.Dutrochet) 1824年提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似乎只为简单的粘着力所结合”。1834年,俄国的戈尔利诺夫(П.Ф.Голянинов)提出植物、动物,包括人都是“细胞的有机体”的观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对有机体的细胞构造没有做出完整的理论上的概括,但这些研究均为细胞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必要而丰富的实验资料和思想基础。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施莱登发表了《论植物发生》,其内容包括有关植物形态学的工作和植物细胞发生的假说,对细胞学说起了推动的作用。但由于观察的精确性不够,错误地认为细胞来自未分化的母质。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在构造和生长方面一致性的显微研究》的专门论著中,正式提出细胞学说,宣告了著名的细胞学说基本原则的建立。但他对细胞的发生重复了施莱登的错误,这对细胞学说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对细胞学发展及其他学科的影响 细胞学说提出后的十几年中,对当时生物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如生物化学、胚胎学、病理学和细胞学等。细胞学说创立后,由于生物化学的发展,显示出所有细胞的化学成分和代谢活动基本上是相类似的,有机体的功能从整体看来,是每个细胞单位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著名的瑞士解剖学家科利克尔(R. A. Kolliker)把细胞学说理论应用于胚胎学,在1841年证明精子也是一种细胞,是在有机体中产生的; 1844年,他把这个概念推广到卵,提出受精卵通过分裂发育成有机体。魏尔啸(R. C. Virchow)1858年把细胞学说应用到病理学,证明病理过程是在细胞和组织中进行的,从而为细胞病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细胞学说对细胞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莫尔(H. von Mohl) 1846年在植物细胞中看到类似“肉样质”的透明物质,命名为“原生质”。1861年,舒尔策(M. J. S. Schultze)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与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具有相同的含义,提出原生质理论,并指出: 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1880年,汉斯廷(Hansten)又提出“原生质体”这一名词。至此,原生质理论使细胞的概念较之最初发现时更为确切了。 细胞学说的基本概念一经建立,细胞学就得到飞速的发展。雷马克(R. Remark)于1841年在观察鸡胚血细胞时,发现了细胞的无丝分裂; 斯特拉斯布格(E. A. Strasburger) 1880年在植物、弗勒明(W.Fleming) 1882年在动物中发现了有丝分裂; 赫特威希(O. Hertwig) 1875年发现了受精作用和受精后两个亲本核的融合; 贝内登(van Beneden) 1883年在动物、斯特拉斯布格1886年在植物中发现了减数分裂。至此,细胞学说在细胞形成问题上的错误论点才得以彻底纠正。对细胞器的研究,贝内登(C. Be-nda) 1876年发现了中心体,本达(C. Benda) 1894年发现了线粒体,高尔基(C. Golgi) 1898年发现了高尔基复合体。基于细胞学说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把19世纪的最后25年,称之为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细胞学说cell theory关于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和施旺(T.Schwann)在1838和1939年首次提出,后经一些科学家补充和论证。认为动、植物的各种细胞具有共同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特性,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并提出了细胞发生的假说。还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于1838~1839年创立的学说。有三方面主要内容:❶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有机体的基本生命单位。 ❷细胞既是独立生命的单位,又是动植物整体的组成部分。 ❸各种细胞依照共同的规律,以各种方式发育成生命体的各基本部分。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之一。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xibaoxueshuo首先由德国植物学家J.M.施莱登(Schleiden,1838)和德国动物学家T.施旺(Schwann,1839)两人提出的,是关于一切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学说。 人类对生物体微观结构的认识和显微镜的发明及其技术发展分不开。1665年R.胡克(Hooke)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木栓薄片,首先发现并描述了死细胞。1671年,M.马尔比基(Malpighi)观察到活细胞内的细胞质。1675年A. 列文虎克(Leeuwenhoek)观察到原生动物、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首先描述了鲑鱼红细胞的核。1831年R. 布朗(Brown)在兰科植物叶表皮细胞中发现细胞核及核仁。1835年F.杜雅丁(Dujardin)发现根足虫和多孔虫细胞的内含物。1839年J.E. 浦金野(Purkinje)把植物细胞中物质统称原生质,同年H.莫尔(Mohl)和C.W. 内格利(Nageli)指出原生质是动植物细胞所具有的共性成分。早在1809年C.F.米贝尔(Mirbel)就指出:“植物是由有膜的细胞性组织构成”。1824年,R.J.H.杜特劳(Dutrochet)提出:“一切动植物器官和一切组织,实质上只是由形态不同的细胞构成”。1838年施莱登根据他对大量植物的观察,写出著名论文《植物发生论》,论证了所有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939年施旺根据对动物细胞的大量研究成果,发表著名论文《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认为动物体也由细胞构成,并正式提出细胞学说。但是,施莱登和施旺对细胞的来源则认识不清。1855年,R.C.微耳和(Virchow)明确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现今所称的细胞学说包括3个内容:(1)细胞是一切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对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2)多细胞生物的每个细胞为一个生命活动单位,执行特定的功能;(3)现存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是生物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对生物科学向微观领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细胞学说揭示了生命结构的共性,表明细胞生物有着共同起源,生物彼此之间有着亲缘关系,从而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因此,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细胞 原生质 ☛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xibaoxueshuo认为生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成,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学说。它是19世纪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6世纪末,显微镜问世,为研究生物微观结构提供了有力手段。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首先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同时代的荷兰人列文霍克,意大利人马尔比基也相继看到了植物细胞。但他们都没有把细胞看成了植物界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此后一百多年,细胞学进展不大。19世纪初,法国植物学家莫尔和特雷维拉努斯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其后,布朗发现了细胞核,普金叶发现了鸡卵巢里的细胞核,并用“原生质”这个词描述细胞里面基本的、未分化的物质。莫尔和耐格里则提出了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原生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见解。至此,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概念。 最后创立细胞学说的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施莱登在1838年宣布,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的活的单位和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根本实体,提出了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把细胞学说扩大到动物界。他们二人共同奠定了细胞学说的基础。其后,经过众多生物学家补充,细胞学说日益完善。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所有细胞在结构上和组成上是相似的,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并能独立存活;各种细胞有其发生、发展过程,新细胞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成;生物体的功能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实现。生物病害是其细胞新陈代谢调节失常所致。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之间、高等生物与低等生物之间的联系,证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唯能论 进化论 ☛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于1838年提出的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学说cell theory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许旺,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和深入研究,创立了细胞学说。其内容是: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共同基础。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关于生物机体的基本构成的学说。创始人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施莱登于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的论文,提出了细胞学说:一切植物都是由细胞所组成。次年(1839年)施旺把这一学说推广到动物界,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明确地指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施莱登与施旺共同奠定了细胞学说的基础。 细胞学说的创立不仅对于生物的结构、机能、发育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唯物论的起点,而且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也有重要作用,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必要前提。此外,细胞学说的建立,对于唯物辩证法中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诸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细胞学说,把它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多倍体 个体发育 ☛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动植物机体的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发生单位。这个学说把一切动植物千变万化的形态构造和复杂功能归纳成能够独立生存的基本生命单位,即具有一般基本结构——核和细胞质的细胞,细胞紧密联系并互相制约,组成统一的有机体。这个概念是经过长期研究和持久的争论后建立起来的。 十六与十七世纪之间,荷兰Janssen父子创造了第一架显微镜,开始了对微细结构的观察。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发表了显微图志,描述了软木的薄片是由许多小室构成而命名为Cell。Cell的原意为薄壁所围成的小室或小腔。Grew发现植物细胞是含有汁液的,Malpighi看到植物是由小管、小囊或小泡组成。Leeuwenhoek发现了精子和红血球。这些初期的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现代的细胞概念,直到1823年Milne-Ed-wards提出小球学说,认为机体所有的器官是由直径1mm的小球“globule”构成。1831年Brown发现了细胞核,才初步认识到细胞的轮廓。这时已积累大量有关细胞的研究,不少学者提出细胞是植物结构单位的概念。法国植物学家Brisseau-Mirbel提出植物的所有部分是细胞组成。德国Oken提出复杂的机体是由原粘液“Urschleim”样的一种球形小泡构成。Purkinje 1837年认为动物机体是由颗粒状的动物细胞及液体和纤维组成。俄国学者Γорянинов1834年认为动植物组织都由小泡构成,在植物中排列规律,而动物则不规律。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正式提出一切植物都是由“具有完全个体化、独立存在的物体,称之为“细胞所构成”。一个细胞一方面具有独立存在,独自发生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是从属于植物整体的一部分。另一德国动物学家Schwann同时提出细胞是动物结构的基础,动物体是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并指出它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独立生活的,另一方面是从属于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后来学者认为Schleiden和Schwann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但是,以上学者只提出了细胞是机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概念,对于细胞的发生仍保持自然发生的错误观点。Oken提出的原粘液学说与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的细胞原胚“cytoblastema”,都认为细胞是由无生命、无结构的粘液结晶而成。Nageli提出细胞不能自然发生,而是由已有的细胞分裂产生。Virchow 1855年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源于细胞,生命只能直接由细胞代代相传,这才建立了完善的细胞学说。Virchow提出细胞病理学,反对自古延至当时的体液病理学,提出细胞是一切疾病的焦点。细胞学说被广大的学者所接受并不断地证实。但神经系统因其细胞突起分支复杂,不易辨别各细胞的突起是否通连,因而引起神经细胞是合体细胞,还是各自独立的细胞的争论。Waldeyer 1891年提出神经元学说,认为神经细胞同其它细胞一样,也是结构、机能和发生的单元,因而称之为神经元。Ramon y Cajal(1909~1911)根据大量观察证实了神经元学说的真实性。随后虽仍不断有合体细胞说的争议,但随着技术的改进,电子显微镜和细胞化学的大量资料都表明神经元学说是正确的(参见“神经元学说”条)。 细胞学说的发现成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以细胞为生命单位探讨生命的奥秘,不但能揭示机体所表现的呼吸、营养、代谢、生长、生殖、遗传及复杂行为心理等生命现象的规律和机理,并进一步为人类控制疾病、改造自然作出贡献。一个半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是基于这个学说所提出的细胞概念作为指导思想而取得的。 ☚ 细胞 细胞膜 ☛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1838—1839年,施莱登(Schleiden)、施旺(Schwann)、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就叫做“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最初的一般生物学概括之一,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恩格斯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因为它大大推进了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步。 早在这一学说正式提出之前一个多世纪,1665年英国学者虎克 (Robert Hook)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切片,从而第一次发现了植物的细胞构造,并首次借用拉丁文cellula(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于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实际上只是纤维质的细胞壁)。此后不久,又有许多学者先后对各种动植物的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如荷兰学者列文虎克 (Leeuwenhook)观察研究了许多动植物细胞,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血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差不多与此同时,意大利的马尔比其(Malpighi) 和英国的格鲁(Grew)等人注意到了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与细胞质的区分。1826年,Turpin报告了细胞分裂的现象。1831年布朗(Brown)在研究植物表皮细胞时正式命名了细胞核,等等。随着观察资料的增加,也有不少学者先后提出过生物由细胞构成的见解。著名的进化论者拉马克(Lamarck) 早在1809年就认为,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1824年Dutro-chet在对动植物细胞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似乎只为简单的粘着力所结合。”1834年俄国的郭良尼诺夫 (Горянинов) 提出了植物,动物,包括人,都是“细胞的有机体”的观点。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有机体的细胞构造没有做出完整的理论概括,但是,这一切研究为细胞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必要而丰富的实验资料和思想基础。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另一位德国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发表了他的《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论文,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这两份研究报告提出的论证,使细胞及其功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宣告了著名的“细胞学说”的建立。 当时“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❶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 ❷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❸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除此以外,施莱登还认识到了细胞核作用的重要性;施旺曾经指出:细胞现象有两类,一类是“造型现象”,另一类是“生理现象”,并首次称后者为“代谢过程”。这说明他已经正确地估计到细胞不仅是构成单位,而且是功能单位。施旺还提出了机体的各类组织(骨胳、血液、肌肉等)之间,以细胞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区分。 “细胞学说”提出后十几年中,即迅速被推广到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对当时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这一学说本身也迅速得到充实、发展而日臻完善。如Siohold等通过对原生动物的研究证明,不仅动植物,而且原生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它就是只含一个细胞的动物,它能独立地进行全部生命活动。AlbertKolliker通过胚胎学的研究,证明了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繁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而施莱登与施旺在不少细节上的谬误则被纠正,如施莱登曾认为细胞的繁殖是由新细胞在老细胞的核中产生,通过细胞崩解而完成的。这种看法到1840年即被一系列学者的研究所修正,认识到是通过某种形式“分裂”而完成的。尤其是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1858年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正如动物只能来自动物,植物只能来自植物一样”。此外,他还提出机体的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魏尔啸的关于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进一步指明了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性质,通常被承认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有些人建议细胞学说应当算是在1858年才最后完成的。 细胞学说的提出,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恩格斯说:“有了这个发现,有机的、有生命的自然产物的研究——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才获得了巩固的基础。”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旺、施莱登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Darwin) 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Mendel)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实际上,可以说细胞学说又是后两者的“基石”。对于生物体的细胞结构的了解是其他一切生物科学和医学分支进一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细胞学说的提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也具有重大意义。细胞学说指出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在其基本构造上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并揭示了生物个体发育和有机界发展进化这些奇妙过程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批判了“神创论”,从而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当时可以得到的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细胞学说中关于“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这一论述是否正确的争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以后。一些学者认为,细胞只是生命结构的形态之一; 非细胞物质可以直接产生细胞。并把这种理论称为“新细胞学说”。但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除病毒以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的,而病毒也不能离开活的细胞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并且有人认为病毒是细胞生命体进化中的产物)。可见细胞也是病毒生存的必要条件。 ☚ 细胞生物学 细胞 ☛ 00014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