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介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介宾约1563~1640明代著名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先祖原是四川绵竹县人,因有军功被任为绍兴卫指挥。他幼年随父亲到京城,十几岁时,从名医金英学医;中年从军,曾到过河北、东北等地。由于多年没有得到功名,于是回乡致力于医学。日久,医名大振。他对《素问》、《灵枢》很有研究,先后用了三十年工夫编成《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学习。又编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晚年结合过去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他在医学理论方面,起初对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相当信服,中年以后,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道理,对朱震亨的上述理论又大加反对,提出 “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派。他的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 张介宾(1563~1640)明代著名医学家。字会(惠)卿,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明初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十三岁开始向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张氏钻研《内经》数十年,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进行系统分类。又编成《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其中很多内容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张氏在早年,很崇信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理论的。以后对此说逐渐产生了怀疑。四十岁以后,就大加反对。并根据《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 阴不能无阳,无气便不能生形; 阳不能无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又认为: 阴阳二气又不能有所偏。不偏就气和而生; 偏则气乖而死。为了纠正刘、朱等人学说产生的寒、凉之弊,在其注本草时,特别详加说明人参、附子等类壮阳温寒药的应用。治病时喜欢用单方重剂,而且效果很好。其思想也间受东垣、立斋等人的影响,喜欢用熟地黄。张氏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思想活跃开朗,敢于破前人之说,所以有不少值得重视的创见。加之文章写的流畅,逻辑性强,因而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唯一不足之处是矫枉过正,引起了滥用温补药的流弊。 张介宾温补派中医家。浙江省山阴(今绍兴市)人。约生于1563年。晚年编撰《景岳全书》(1640),系一部综合性医籍,全书64卷,其中《伤寒典》与《杂证谟》各卷所论述的病症,大多属于内科疾病的内容,有不少正确的见解。另外,还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5卷、《类经附翼》4卷。1640年去世。 张介宾 067 张介宾即张景岳,见38066条。 ☚ 张景岳 吴有性 ☛ 张介宾(约1563—1640)zhāngjièbīn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 又字会卿。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 人。年轻时随名医金英学医, 用三十多年编成《类经》一书, 对《内经》系统分类。又编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书, 晚年辑成《景岳全书》。他先尊崇朱震亨学说, 后又有不同看法, 提出“阳非有余” 及“真阴不足” “人体虚多实少” 等理论, 主张补益真阴元阳, 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临证常用温补方剂。他的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 张介宾约1555—1632明杰出医学家。字景岳、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从金英学医,潜究古典医籍《素问》、《灵枢》二书。以三十年著成《类经》,对《内经》系统分类。又编有《类经图翼》、《质疑录》等。晚年集成《景岳全书》。他先尊崇朱震亨之说,后又有不同见解。认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以补真阴、元阳为主,用药偏于甘温,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其学说和经验,为后世所推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