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的治国胆略
无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如何把自己的国家建成繁荣昌盛的国家,这是一道巨大的难题。是到本本上去找“治国之道”,还是在旧堆堆里修修补补,是固守老祖宗遗训,还是遵从先辈的作法,都不是,都不能。因为现在远非马、恩、列、毛那时的形势,出现了数不清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多年来的积习却使许多人迷信本本,打不破旧框框。于是邓小平多次大声疾呼: 解放思想,破除僵化保守,换脑筋,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要敢闯敢冒,历史赋予我们以机遇,必须抓住它大胆干。他创造了世界政坛上的一个奇迹,一反垂老暮重保守僵化的旧例,73岁高龄复出后,开拓锐进,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业。人不囿陈说旧规,在治国方略上有许多创新。
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生产力发展,但他晚年以抓阶级斗争来促生产力的发展,事与愿违。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否定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政治家。他把经济建设直接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并反复强调要 “扭住不放 ‘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即使在1989年国内巨大的政治风浪扑面,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运黑云压城的状况下,邓小平仍安之若泰,要求全党坚定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过去我们老是在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计划经济为主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若结合又该各占多大比重? “本本”上没有论述过这个问题。“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一语惊天,使困扰人们已久的疑虑冰释,人们的思想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邓小平根据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把准了时代发展脉搏,作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新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置于生产力发展诸因素中 “首要的”、“决定性” 的地位。为了发展我国科技,他指导有步骤地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使我国科技事业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他治国艺术中最富于时代特色的一项举措。
邓小平驱散了长期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乌云,纠正了我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 的错误,批判了林彪、“四人帮” 将知识分子作为专政对象的罪行,摘除了知识分子头上的 “资产阶级” 帽子。他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如何使国家统一? 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构想。这一构想是他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并已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在国际上引起了积极反响。依据这一构想,我们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港澳问题。在 “一国两制” 构想的指导下,我们祖国将最终和平统一,这将是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名垂千古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试验。如何稳妥进行,使改革开放获得 “大面积” 丰收,邓小平倡议设立 “经济特区” 这一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于是,深圳、汕头、厦门、珠海四个特区首先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后来又设立了海南特区。特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积累了高速发展经济的许多经验,其成功经验正在推向全国,推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