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涅茨波动Kuznets’s Swings
一种比经济周期长,但比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短的经济增长变化,因由库兹涅茨 (S.Kuznets) 最早提出,故称“库兹涅茨波动”。
这种波动的变动无论在增长水平方面,还是在增长率方面,都依所分析的变量而定。因而,它的实际长度也因研究者而异。库兹涅茨(Kuznets,1930年) 在有关生产和价格长期变动的一本最早期著作中,首先揭示出美国若干经济时期中经济波动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5~25年。此后,他曾多次研究这一问题,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在研究方法上将人口统计与经济时期结合起来,发现这一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2年 (Kuznets,1958年)。而阿布拉莫维茨 (Abramovitz,1959年)、刘易斯 (Lewis) 和奥利里 (O’Leary,1955年)等人则发现这种波动的平均波长为14年和19年。显而易见,这种长度上的差异是由于运用不同的修匀手段和趋势消除技术造成的 (伯德(Bird) 等,1965年),但这些分析技术的运用与否毫不影响这种波动在周期中的存在,因为大部分数列是根据原始数据来揭示这种波动的。
但是,库兹涅茨波动只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国家、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特定的初始条件之下才能见到。例如,在英国1856~1913年间可以见到一个库兹涅茨波动增长型式。但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增长型式。而1929~1973年间,则又可以看作一个经济加速增长的时期。这意味着,考察实际经济增长型式的关键在于其理论的前提,即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而这是研究方法的问题。
已有一系列不同的方法被学者们用来解释库兹涅茨波动型式。库兹涅茨 (1930年) 在一个特定的时滞结构中,根据总物价水平、利润和总产出的变动,来对这种波动进行分析。凯恩克罗斯 (Cairncross,1953年) 按照世界经济中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生产的相对过剩来解释库兹涅茨波动。托马斯 (Thomas,1954年) 则将英美经济一起纳入大西洋经济,试图同时阐明两国的库兹涅茨波动。他认为,横渡大西洋的大规模移民波动会引起英国和美国的乘数一加速器效应向相反方向变化。近年来,许多研究已根据经济社会中经济与人口统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此作出了解释。强调人口对于投资方面的影响作用,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但这对于解释库兹涅茨波动仍然微不足道。
库兹涅茨波动所考察的是总产出、投资、生产率、货币存量和其他金融变量、部门之间的贸易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和气候诸方面的变化。而且,其对象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所有世界经济范围内的主要国家的经济。而不容置疑的是,具体的经济增长阶段在各国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阐释库兹涅茨波动,必须建立起一个比目前已知的体系更加复杂且具有因果关系的体系,必须将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结构和各国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联系起来,把复杂的调整过程与特定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才能够进行。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因时空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