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序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序曲冬夜带着牛排味 凝固在过道里。 六点正。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而现在阵雨骤然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还有从空地上吹来的报纸 裹卷在自己脚边。 阵雨敲击着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在街道转弯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然后路灯一下子亮起。 (赵毅衡 译) 《序曲》共有四章,也可以说是由四首独立的短诗组成。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这四首或四章之间,由于诗人略去了解释性和连接性的东西,仅依据概念的和幻想的逻辑,人们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了便于了解第一首,有必要多作一点介绍。 《序曲》第二首写人们早晨意识到的种种情况,指出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第三首写一对堕落男女有欲无情的性生活。第四首点出这个“世界旋转着,象个古老的妇女/在空地中拣煤渣。” 《序曲》发表于1917年,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进行中,这场人类现代史上的自相大屠杀,给许多人的心灵笼上悲观、荒凉的阴影。艾略特这颗伟大而敏感的心灵更是如此,这使得他于1922年发表的《荒原》成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反映了一次大战后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及旧文明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荒原意识”成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引起巨大反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 《序曲》是诗人“通往《荒原》 的历程” 中的重要作品, 是构想中的 《荒原》 的序曲是不为过份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来把握《序曲》第一首诗, 会更为贴近些的, 尽管诗人的诗作常是晦涩难懂的。 在此诗中, 诗人用客观的冷态的意象组合, 织出一幅日暮时分的生冷画面。 时间是冬天傍晚六点,年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楼房过道里炊味浓重。 黄昏就象是燃尽的烟蒂被扔在污淖之中。这“烟腾腾”不能不由人想起那年头工业的严重污染、 那次大战四起的狼烟。 日暮又逢风雨骤, 污秽的残叶败纸, 破碎的窗叶烟囱, 还有那匹孤独的劳累的马在无奈地喘息刨蹄。 所有这些, 都给人以强烈的暗示: 现代世界衰败、 没落、 凄恻, 已是不可药救的了。 尽管有路灯亮起, 又能改变这一切吗? 这末一句诗不能理解成诗人在一串冷象后温情地加上一点亮色、 一条光明的尾巴, 而是诗人更冷静的客观描述, 甚至是对上述冷态意象打上的追光。 如果说这个追光有暖色作用的话, 它起了以暖衬冷而愈冷的效果。 本诗除赵译外, 尚有裘小龙的译诗, 见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和《四个四重奏》 (漓江出版社1985年出版) , 读者可参照阅读, 并能读到 《序曲》 的全部。 (王川平) 序曲xùqǔ❶歌剧、舞剧等剧情开始前演奏的乐曲;也指大型器乐的前奏曲或以这种形式写成的独立器乐曲。 序曲xùqǔ❶ 〈名〉歌剧、舞剧等剧情开始前演奏的乐曲。 序曲xù qǔ歌剧等开场时演奏的乐曲。也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独立器乐曲。1930年丰子恺《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近世西洋乐坛之盛况》:“华葛纳在剧的序曲中巧妙地写出了这光景。” 前奏、序幕、序曲;尾声○前奏qián zòu(名)大型乐曲的前奏曲,比喻事情的先声:~一般跟乐曲的整体有统一的情调|暴动的~|总攻的~。 ○序幕xù mù(名)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大战的~|揭开了技术革命的~|伟大革命斗争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序曲xù qǔ(名)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等开场时演出的乐曲,由交响乐队演奏,也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独立器乐曲,比喻事情的开端:《天鹅湖》~|大进军的~|攻城的~|夺取冠军的~。 ●尾声wěi shēng(名)大型乐曲中乐章的最后部分,比喻事情的结尾:快板乐章的~|建桥工程的~|球赛接近~。 序曲4种舞台剧作(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话剧)及其他大型作品的序奏乐曲。17世纪出现歌剧序曲。早期分2种类型:法国序曲(吕利创建,3个乐章,慢—快—慢)、意大利序曲(斯卡拉蒂创建,3个乐章,快—慢—快),代表作品:珀塞尔《弥赛亚》(1742)、佩尔戈莱西《女仆夫人》(1773)序曲。19世纪独立为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1880)等。 序曲 序曲原专指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声器乐套曲、戏剧作品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有法国、意大利两种类型,并各有其格式。前者三段结构作慢、快、慢顺序的组合,中段为赋格形式;后者三段结构作快、慢、快顺序组合,主调风格。亨德尔、巴赫的序曲属前一种类型。18世纪后半叶以后,作曲家们进一步强调歌剧序曲的作用,使之暗示剧情,引导听众进入戏剧,为此,序曲常采用奏鸣曲式,分量加重。格鲁克的《伊菲格涅在陶罗人里》、莫扎特的《唐·璜》、贝多芬的《莱奥诺拉》、韦伯的《魔弹射手》、瓦格纳的《唐·豪塞》等歌剧的序曲都反映着上述特点。从此便产生了区分一般的“前奏”和“序曲”的依据,即看它是否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概括、提示全剧的剧情。19世纪,浪漫派的作曲家们又把序曲发展为不附在任何作品之前的一种独立的管弦乐曲,而且冠以标题。于是“序曲”便突破了原来的含义,也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这种序曲又称为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等。它们实际上已接近“交响诗”。世界著名的序曲除以上所提过的之外,还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1812年序曲》等。 ☚ 狂想曲 交响诗、音画 ☛ 序曲 序曲Xuqu歌剧、舞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电影等的开场音乐。也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另一种交响序曲,系独立乐曲,不作开场音乐用。只有一个乐章的管弦乐作品,往往是标题音乐。如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等。 ☚ 宣叙调 叙事曲 ☛ 序曲 序曲序曲指歌剧、清唱剧、舞剧及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早期(约17世纪)的歌剧序曲,为简短的开场音乐,无固定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三段组成,第一个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慢板和第二个快板用主调,这一形式史称意大利序曲。始创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为庄严缓慢的引子—赋格式的快板—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的形式。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并暗示剧情。如W·A·莫扎特的《唐璜》序曲、C·M·von·韦伯的《魔弹射手》等。L·von·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则将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是交响诗的先驱。如H ·柏辽兹的 《罗马狂欢节》等。 ☚ 室内乐 交响诗 ☛ 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器乐作品的开始曲。早期有两种类型:法国式,由慢板—快板—慢板3段组成,为复调风格;意大利式,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为主调风格。后歌剧、话剧的序曲常有暗示剧情的作用。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用此体裁写成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的管弦乐曲,一般多为标题音乐,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 序曲 序曲乐曲体裁之一。歌剧、轻唱剧、舞剧、电影等开始前演奏的器乐曲,一般由交响乐队演奏,谓之序曲或开场乐。目的是暗示主题给观众与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音乐会序曲,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奏,只有一个乐章,通常为标题音乐,如《费加罗婚礼序曲》、《自由射手序曲》等。话剧配乐中的序曲。如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同名戏曲,贝多芬为歌德的戏剧《哀格蒙特》作的序曲等。 ☚ 狂想曲 奏鸣曲 ☛ 序曲prelude 序曲overture 序曲overture;prelude;introduc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