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常用字字源字典︱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字形源流的说解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的资料,个别提到原始文字。 少数牵涉到行书和草书,这部分字一般是由草书楷化而来的简化字。 1.字源多在甲、金、篆文中,特别是甲骨文。 除一部分象形文字如“马”“牛”“羊”等是字形本身演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无偏旁的,如“祖”“作”“征”“终”等原是“且”“乍”“正”“冬”等字。 又有古音相同另是一字的,如“风”“贞”本作“凤”“鼎”。 另外,有些字的偏旁是变形以后才相同的,如“奉”“春”“泰”“秦”“奏”的上半部本不相同,“票”“要”“覃”“栗”“粟”的上半部的来源也都不是一个。特别是隶楷演变剧烈,如“表”字、“尤”字本是形声字,“聿”字、“敖”字本是会意字,从现代楷书字形上都看不出来了。 2.有些当部首用的字在甲、金文中还没有单独使用的。 如“竹”字和“草”字的单字,在战国时才开始有。 如“提”“剑”商周时只在偏旁中有。有的字形变化剧烈,如“着”字是从“著”字演变而来的,连草头都没有了。 有些字形,隶楷的与甲、金文相合,与小篆反不合,如“早”字、“戎”字中的“甲”字旁隶楷作“十”字旁,与商周甲、金文的“甲”字作“十”相合,与小篆“甲”字作“”反不合。 《说文》中可信的不少,不可靠的也不算太少。 当代简化字与甲骨文、金文相合的就不少,如“云”“虫”“无”“网”等。 3.有的形音义的源流都有所转变。 如甲骨文里“鼎”字发展为“贞”字,“立”字发展为“位”字。 4.这里分析字形结构和性质,暂用《说文》里“六书”(象形、会意、形声等)的名称。 因它们知道的人较多,利用起来较方便。但需了解甲、金文还有所不同,图画性质较强,没有什么规范。 如“马”字和“子”字的头发几根,数目是不定的,可以有四五根以上;“饮”字可以象一个人伸脖子喝水状,不是拆成两个或几个偏旁。形声字声旁常兼义。 5.一般字源解释根据较可靠的公认的说法,有约百余字没有人解释或解释不确切的,据个人几十年研究体会,作出字形分析,提出解释。如“王”字象掌握土地形,有“往”字从止(趾)在土上可证;“口”字是“皿”字的简写分化字,是盛饭的祭器,有“器”“品”“盘(或从舟从口)”“商”可证;“丁”字(作圆圈或方框)是“城”字的本字,由“成”字从丁(口),后从戈从丁象用戈守城可证。 6.为减少印刷困难,对甲骨文、金文、小篆和现在不用的楷书字形描写,尽量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解说。 二、古文字的解说很多离不开古音演变的解说。 如“鼎”与“贞”,“立”与“位”,“丁”与“城”,“且”与“祖”等。 特别是关于形声字,如“工”声有“红”有“江”,“也”声有“地”“他”“拖”“池”“施”等,“且”声有“祖”“粗”“助”等。解说尽可能避免声韵学术语,如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这是古今语音演变的一些规律,现在主要举些形声字的声韵演变实例来证明。 三、时代的划分,比较概括。 如:上古:指秦代以前。 包括商代甲骨文(有时分早中晚期)和金文,西周(分早中晚期)、春秋和战国(又可分早中晚期)金文和其他文字,以及小篆(主要见于《说文》的)。个别提到古书。 中古:指从汉代到唐宋前后。近代:约从宋元以后到鸦片战争之前。现代:指从鸦片战争后到现在。 四、关于字义源流的解说,着重解释字源的意义。根据对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分析来解说。如“又”字分化为“有”“右”“侑(祭祀)”等,在“有”“右”“侑”等字下都要提到“又”字。 其他如“鼎—贞”“立—位”“且—祖”等,也提到其后较重要的引申义、转义、假借义等。字义发展的时代多参考《汉语大字典》所引书籍的时代。 义项的去取多参考《新华字典》所收;《新华字典》所未收的古义,增列的不多,因它们往往是很生僻的。 五、适当补充一些与字源有关的非常用字。高景成 1998年8月22日 |
☚ 常用字字源字典︱参考文献说明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 0001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