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shuì shōu zhèng cèналóговая пол тика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1.税收政策概念 税收政策,通常被定义为指导税收法规制定和税收工作开展的基本方针、准则。这从税收工作的角度看是不错的,但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则其所概括的含义并不全面。宏观意义上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其政策实施过程是由政策决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即通常所说的传导机制)、政策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因此,税收政策不仅仅是指导税收工作的行动准则,更重要的是,它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使税收能动地作用于经济的积极过程。 2.税收政策类型 税收政策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税收政策涉及两个方面的决策来分:可分为宏观税收政策和微观税收政策。 宏观税收政策和微观税收政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宏观税收政策立足于全局,是国家的大的税收政策方针;微观税收政策着眼于税系税种,是宏观税收政策的载体和具体化。本书有关具体税种优化选择的讨论,实际上都属于微观税收政策的范畴。 从作用和效果上看,税收政策分为: 总量调节税收政策、结构调节税收政策、利益调节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扩张性税收政策。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总量调节税收政策。总量调节税收政策是指国家通过税收收入总量变动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其主要功能表现为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国家对税收收入总量的调节,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种、提高或降低税率、扩大或紧缩税收支出的行为,是通过改变纳税人用于消费支出的收入和投资成本,间接地对社会总需求发生调节作用。税收收入总量的调节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税人对消费成本和投资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纳税人反应强烈,那么税收收入总量变动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效应就比较强,反之则弱。一般来说,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应利用总量税收政策来刺激总供给的增加和抑制总需求的扩大。对生产的轻税或减税可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对消费课以重税或严格稽查,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大。 (2)结构调节税收政策。结构调节税收政策是国家为了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税收收入结构和税收优惠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国家根据税收收入结构和税收优惠结构同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内在联系,通过调整税收收入结构和税收优惠结构,可以协调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结构调节政策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二是调节社会生产的比例。 (3)利益调节税收政策。利益调节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整税收收入和税收优惠变动的基本政策。国家可利用税收收入和税收优惠等对社会经济利益变动的巨大影响来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利益调节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经济单位的非经营性收入。 (4)扩张性税收政策。扩张性税收政策是政府通过减税来增加或刺激社会总需求。对企业或公司的收入减税将使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对个人收入减税,会刺激消费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法不同,所引起的扩张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减免的扩张效应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面,它对生产产生刺激作用;对所得税减免的扩张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它具有增加消费的作用。 (5) 紧缩性税收政策。紧缩性税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税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增税的方式有增设税种、扩大征税范围、紧缩税收优惠、提高税率等等。具体如何选用则应根据总需求膨胀的动态对增税对象作相机抉择。若总需求膨胀起因于投资需求过高,则可提高企业所得税税率或开征投资税;若起因于消费需求过旺,则可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或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3.税收政策目标 税收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预定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的。它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税收政策中具有决定意义和核心作用的内容。现代税收政策的目标,已不再单纯是为了取得财政收入,它还涉及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经济的稳定增长、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增加就业与消除或削弱通货膨胀等。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传统的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因此,它们也往往成为重要的税收政策目标。当然,这四大经济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要同时实现四大目标有诸多的制约因素。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政府的调控目标自然也有所侧重。如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稳定物价往往就成为主要的调控目标,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如何刺激经济增长则往往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因此,就税收政策而言,其要实现的目标在不同时期一般有所侧重。 4.税收政策工具 税收政策工具是指为达到税收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工具。一般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税种。它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或自动的稳定器,另一种是斟酌使用或相机抉择的稳定器。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在经济中能自动地趋向于抵消总需求变化,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稳定在一定水平的政策工具。在税收政策工具中,内在稳定器是所得税制,特别是累进制的企业(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内在稳定器对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它可以自行发挥作用,减轻经济震荡的波动,起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稳定器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国家根据不同情况所决定采取的税收措施。之所以把它称为相机抉择稳定器,是因为它不是自动地发挥作用,而是靠国家对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措施。如果国家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生产能力紧张和通货膨胀,国家就会采取税收行动使总需求减少。如果国家认为总需求太低,使经济衰退,国家就会采取税收行动使总需求增加。相机抉择稳定器主要包括: 一是税种的开征和停征;二是税率和起征点的调整;三是税收支出条件的重新规定和调整; 四是加速折旧政策的规定等。 ☚ 税负归宿 赤字 ☛ 税收政策Tax Policy指导国家制定税收制度和从事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结构和利益的调节来划分,可分为总量调节税收政策、结构调节税收政策和利益调节税收政策;从税收政策的伸缩弹性来划分,可分为紧缩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国家为实现税收的各项功能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措施等的总称。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政策,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服务的。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taxation policy指导国家制定税收制度和从事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税收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中国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制定的,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证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前提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税收政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税收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从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结构和利益的调节来划分,有总量调节税收政策、结构调节税收政策和利益调节税收政策等类型;从税收政策的伸缩弹性来划分,有紧缩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两种。 ☚ 财政政策 内在稳定器 ☛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shuishou zhengcetax policy一国政府根据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的要求制定的指导建立税收制度和从事税收工作的原则,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调节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方式,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政策按照其作用面的大小可以分为税收总政策和税收具体政策。税收总政策是用以解决国家在一定时期税收实践中必然会发生的一般性或基本矛盾的指导原则,它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是建立各种税收制度的指针。税收的具体政策是指在税收总政策的指导下,用以解决税收工作中比较具体的矛盾的指导原则,它会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税收总政策及其指导下的具体政策,对于税制总体布局和税种结构的建立,以及各种税的税率、税目、减免和课征环节等税制要素的确定,都十分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形势,先后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建国初期的税收政策是“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1949年《共同纲领》第40条)。经济过渡时期的税收政策是“对公私企业应区别对待,繁简不同。对公私合营企业应视国家控制的程度逐步按国营企业待遇。对工商业,应使工轻于商,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一般消费品,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轻于无益于或少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适当减低国家需要的设备的进口关税,适当减免某些滞销物品的出口关税。”中国现阶段的税收政策是: ❶正确处理国家财政需要与纳税人负担能力的矛盾,恰当地确定社会税负的总水平,既要基本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又要照顾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以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❷通过实行差别税率和不同的减免税方式,实现对不同的所有制、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取得不同性质收入的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进行调整。通过设置特别税种和差别税率来调节由于自然资源条件不同造成的级差利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❸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各自建立独立的税收体系和税收转移方式,在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地方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自主征收地方税收。 对于国防经济有关部门,我国一直实行轻税或免税的税收政策,以支持国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防能力。 ☚ 税制 中央税 ☛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参见“财政政策”和 “财政政策工具”条目) ☚ 税收乘数 拉弗曲线 ☛ 税收政策 ☚ 税法 税收管理体制 ☛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指导税收制度的建立、改革和从事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属于上层建筑,体现国家的意志,是国家制定征税办法的直接依据。也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税收政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税收政策“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实行合理负担”。为了体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在税收政策上“对公私企业应区别对待,繁简不同。对公私合营企业应视国家控制的程度逐渐按国营企业待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税收政策……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1972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条例 (草案)》 第二条规定:“工商税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统帅,坚持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要促进国营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厉行增产节约; 要按照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政策,合理调节三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税收应当根据公平税负,促进竞争和体现产业政策的原则,合理设置税种,正确设计税率,积极运用税收杠杆,促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采用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主要奉行自由放任的中性税收政策。20世纪初期,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凯恩斯主义提出“补偿性税收政策”,试图运用税收手段刺激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发展。70年代末,西方供给学派为了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摆脱“滞胀”局面,主张实行减税政策。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积极推行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在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了一股以减税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浪潮。 ☚ 税收杠杆 税收立法权 ☛ 税收政策tax poli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