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晋剧、蒲剧、雁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山西省素有 “戏曲之乡”美称,流行的剧种主要有晋剧、蒲剧、雁剧和上党梆子等。
晋剧也叫山西中路梆子,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为 “山西四大梆子”。
晋剧是蒲剧北上,流传到晋中演变而成的。它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和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晋剧在表演上以唱工闻名,演员吐字清楚,观众容易听清。伴奏乐器主要有鼓板、铙钹、小锣等。
角色行当主要有“三大门”与“三小门”之分。“三大门”是指须生、正旦、大花脸;“三小门”是指小生、小旦、小花脸。晋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斩子》、《临潼山》、《骂殿》、《教子》、《战宛城》、《梵王宫》、《伐子都》、《百花亭》、《游西湖》等。新中国成立后,晋剧工作者整理演出了《打金枝》、《梵王宫》、《杀宫》、《游西湖》、《卖画劈门》等传统戏。著名演员有孟珍卿、张锦荣、丁果仙、程玉英、牛桂英等。
蒲剧也叫南路梆子、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在清末,曾被称为“山陕梆子”,它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蒲剧的音调高亢,善于表现悲凉慷慨的情绪。它的伴奏乐队分文场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二股弦、笛、三弦、二胡为辅。武场有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角色行当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
蒲剧的著名演员有郭宝臣、任祥娃、曹福海、王秀兰、阎逢春等。
蒲剧的表演以耍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传统剧目有《红梅阁》、《春秋配》、《和氏璧》、《黄鹤楼》、《秦琼观阵》、《杀驿》、《藏舟》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剧目。新中国建立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三家店》、《窦娥冤》、《燕燕》、《周仁献嫂》、《贩马》等。
雁剧即山西北路梆子。它形成于山西北部,旧称山西梆子上路调。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或稍晚一些。至嘉庆、道光年间趋于成熟。雁剧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地区。
北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至今还保留有不少蒲剧的痕迹。北路梆子还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北路梆子的角色行当分为三大门(须生、正旦、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与杂扮。它的表演艺术既有严格的程式化,同时又富有生活气息。唱腔高亢激越,富有地方色彩。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等;武场乐器有边鼓、手板、梆子等。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有《小宴》、《访白袍》、《劈殿》、《顺心》等。新中国成立后改编整理的剧目有《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等。著名演员有贾桂林(小电灯)、王玉山(水上漂)、高玉贵(九岁红)等。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上党宫调。在明末清初时,上党梆子兴起于泽州一带,在山西东南部地区流行。
上党梆子在唱腔上包括了昆腔、梆子、罗罗腔、卷戏、皮黄的曲调,音调活泼粗犷。伴奏乐器主要有巨琴、二把和呼胡三大件。上党梆子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表演风格简洁明快。著名演员有赵清海、段二淼、郭金顺、郝聘之等。
上党梆子的演出剧目以梆子戏为最多,大约有200余出。其中描写杨家将故事的有《三关排宴》、《雁门关》、《董家岭》等;写岳家将故事的有《巧缘案》、《夺秋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