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薹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蕓薹 > 薹菜 薹菜 táicài “蕓薹”之别名。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紫蓳 > 薹菜 薹菜 táicài “紫蓳”之别名。 薹菜tai-cai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ssp. chinensis Makino var.tai-tsai Hort,染色体数2n=2x=20。嫩叶、叶柄、未开花的嫩薹及肉质根均可食用。原产中国,主要分布中国黄河、淮河流域。山东、江苏等省种植较普遍。直根发达,圆锥形,多须根。叶丛较直立,叶长卵形或倒卵形,浅裂或深裂,具叶柄。叶缘波状或不规则的圆锯齿状,被刺毛。基部茎生叶似根出叶,抱茎,裂片数少; 中部茎生叶无柄,少数小裂,扁圆形或卵圆形;上部茎生叶宽披针形,渐尖。总状花序,花小,黄色。角果,喙粗短,锥形,先端扁,不易开裂。 薹 菜 薹菜有两个类型 圆叶薹菜: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先端圆钝,羽裂,又称勺子头薹菜。生长缓慢,冬性强,春季抽薹迟,产量高,一般作越冬栽培。花叶薹菜:叶长卵形,不规则羽裂,裂片间有小裂片,叶黄绿至深绿,密被刺毛。又分黄花叶薹菜和油花叶薹菜两个品系。 薹菜耐寒且适应性广。生长适温10~20℃,低于10℃生长缓慢;温度过高时纤维发达,并产生苦味,品质下降。其冬性极强,在2~5℃低温下,花叶薹菜需30~35天、圆叶薹菜需45天才能通过春化;13小时的日照条件下才能抽薹开花。秋播薹菜于冬前生长10余片叶,而后进入休眠期,中国华北地区稍加覆盖可安全越冬。翌年春季返青生长,收获,或进而抽薹、开花、结果。 薹菜有秋季越冬栽培、早春栽培和冬季软化栽培三种方式(以山东省的条件为例)。❶秋季越冬栽培:一般在9月上旬于平畦撒播或条播,亩播种量250~300克。出苗后间苗1~2次,株行距10~15厘米。冬前适当追肥浇水,但不宜过多,以免叶丛徒长不耐严寒。入冬后于土壤冻结前浇水一次,并于畦面盖草防寒。翌年3月上旬,开始追肥、浇水,促新叶生长,叶丛高20~30厘米时连直根收获。抽生柔嫩花薹时,仍可采收食用。 ❷早春栽培:利用倒茬的风障畦,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撒播。播后一个月内夜间加盖草苫覆盖。出苗后及时间苗,苗距7厘米左右,并追肥、浇水。播后50~55天开始采收。 ❸冬季软化栽培:10月上、中旬筑冷床、作风障。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从秋播薹菜中选健壮植株,按行距15厘米,墩距10厘米(每墩7~8株)假植于冷床畦内,踩实,栽后不浇水以防烂菜。分次除去外层枯叶,待心叶长至13~16厘米时开始培土软化。冬季覆盖塑料薄膜。夜间加盖草苫等。株高20~24厘米,呈黄白色或淡绿色时即可收获,收获期为1月至4月。采种多利用秋播越冬薹菜,早春拔除杂劣株。注意与白菜类蔬菜隔离。 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L.)Makinovar.tai-tsai Hovt.,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中的一个变种,一二年生草本。在中国黄淮地区普遍栽培。主要品种有徐州糙薹菜、济南花叶薹菜等。越冬前植株塌地生长,翌春叶丛直立,叶长卵或倒卵形,浅或深裂叶缘,被刺毛,具叶柄;花茎叶着生茎基部的似根出叶,中部的茎生叶无柄,扁圆或卵圆,上部的茎生叶呈披针形,渐尖。2n=2x=20。耐寒,较耐盐碱土。一般秋季或早春播种,冬春收获,可行培土软化或保护地覆盖栽培。植株绿叶一般连同直根一起收获。嫩叶、叶柄、未开花的嫩薹及肉质根均可食用,也可腌渍加工。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冬春绿叶菜。 薹菜 薹菜tái cài《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蕓薹(3)。药名。芸薹的别名,参见“芸薹”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