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砧gǎo zhēn形容女子思念丈夫、情人,盼其归还;也形容思念友人等。《汉书·李广传》:“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粲辅政,素与(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玉台新咏》卷十《古绝句四首》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藁置砧上,用斧来剁,斧谐音“夫”;刀头上有刀环,环谐音“还”;破镜为半月形,即指半月之期。合而言夫出半月当还。权德舆《玉台体》之二: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杨炯《折杨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徐彦伯《芳树》:藁砧刀头未有期,攀条拭泪坐相思。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刀斧 > 藁砧 藁砧 gǎozhěn 刑具名。藁,同稾,禾稈。古時處死刑,罪人席稾伏於砧上,以斧斬之,故藁、砧兼言。亦借稱“夫君”。《玉臺新詠·古絶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