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
在自然村或行政村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❶山区幅员广阔。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经济振兴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腾飞以及农业现代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❷生态屏障作用。山区既是我国水源主要供给地,又是保障有力的生态屏障。保护森林植被与山区经济建设乃至平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❸山川秀美建设。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失衡的局面,实现山川秀美,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更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科学调整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整体协调的现代化山区农村。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的内涵包括现阶段农村小康的标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经济学规律建立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以总体协调、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型农村,实现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的良性循环的目标。山区小康生态村的主要特点是:
❶相互协调的整体性。小康生态村要注重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有机结合并协调一致。
❷突出特色的地域性。即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充分发挥所在地域的优势,以利取得最大的成效。
❸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在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自然资源利用更加合理,绿色植被、生物产量将不断增加,同时着力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产品品质。在生态效益方面,充分利用绿色植被及生物能技术,有效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净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在社会效益方面,注重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活跃市场。同时,要在兴办各种生态经济产业中安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稳定。
❹统筹安排的合理性。小康生态村建设要以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功能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多目标、多层次、多变量、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步抓好落实,以求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生态效益为基础、以社会效益为着眼点的最佳组合体系。
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小康生态村内部建立较为合理的物质循环结构,使能量与物质在系统内部通过多级转化和多层次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对外部环境物质能量的过分依赖,增强系统的自给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系统内实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得到稳步增长的同时,保证能量物质在系统内维持相对高水平的输入输出的动态稳定。
在实际运作中,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人文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山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全国现有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96个县是山区,占83.8%,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统一的整体。山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以及消除贫困任务繁重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必须走高度集约的生态农业之路,切实建立起适合山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开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