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东大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曲艺曲种。起源于山东农村。初为农民敲打犁铧碎片击节的歌唱,后出现职业和半职业艺人,改以特制的半圆形犁铧片(一名梨花片)和矮脚鼓击节,以三弦伴奏,说唱故事,故旧称“犁铧大鼓”、“梨花大鼓”。相传明末清初贾凫西“端坐市坊,击鼓板说之”(见孔尚任《木皮散客传》),所唱者即此。长期流行于山东农村,清道光、咸丰年间,其著名艺人何老凤与西河大鼓艺人马三峰齐名,南北鼎立。光绪年间,女艺人白妞(王小王)、黑妞进入济南演唱,刘鹗《老残游记》对白妞的演唱曾作生动描写。山东大鼓除流行于山东外,还曾广泛流行于北京、天津及东北、江苏、河南、湖北部分地区。又有南口和北口两流派。南口唱腔节奏较快,流畅动听;北口唱腔质朴有力,乡土气息较浓。其后还有在北口基础上吸收南口特点形成的新腔,称为小北口。传统曲目中篇有《三全镇》、《大破孟州》等;短篇多取材于《三国》和《红楼梦》,也有取材于民间生活和民间传说的,如《王二姐思夫》、《黑驴段》等。 ☚ 奉调大鼓 梨花大鼓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鼓曲类曲艺。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早期只以敲犁铧碎片演唱当地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用鼓词形式写有《木皮散人鼓词》,并于市中击鼓演唱,嬉笑怒骂,深寄亡国激愤。清末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绘的白妞、黑妞在济南明湖居演唱时的景况,师史氏《历下志游》及凫道人《旧学庵笔记》均有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后艺人辈出,随之传至徐州、上海、南京、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及北京、天津等地区,盛极一时。但自西河大鼓和河南坠子兴起以后,山东大鼓渐趋衰落。山东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派。南口流传广,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另外,还有在北口基础上吸收南口精华而形成的“小北口”新腔。善唱中、短篇,曲目丰富。 ☚ 西河大鼓 河南坠子 ☛ 山东大鼓曲艺曲种。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1911年以前,一直活跃于农村,以后进入城市,增加了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有“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兴起后,渐趋衰落。曲目丰富,其中《三国》、《红楼梦》、《水浒》唱段近100段,其他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及移植子弟书的唱段不下200段。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早期以敲犁铧碎片击节演唱当地的民歌俗调,后来发展为击矮脚鼓,用两枚铁片或铜片击拍,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也逐渐演化为定型了的成套唱腔。清末以前,山东大鼓长期在农村流传,著名艺人何老凤等在演出卖艺活动中,丰富了山东大鼓的曲调,使之风靡一时。何老凤的唱腔曾被河南坠子、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曲种吸收。清末,山东大鼓进入济南等城市,女艺人也大量涌现。山东大鼓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曲调缠绵婉转,北口曲调质朴有力。表现形式是一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山东大鼓的书目以短篇最为丰富,一般只唱不说; 中篇书目有说有唱。 ☚ 凤阳花鼓 京韵大鼓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又名大鼓或梨花大鼓,系明代末叶以鲁西北一带农村的〔秧歌调〕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清代中叶已有相当影响。形成了老北口(称“老牛大捽疆调”)和南口〔犁铧调〕两大艺术流派。艺人均为男性,书目以中篇为主。老北口曲调古朴刚劲、吐字重浊,流传于鲁北、冀南一带,何老凤(凤仪)为该派名家;南口流传于鲁西北、鲁中一带,曲调挺拔、开阔,艺人范其凤较有影响何老凤的师弟李老凤(凤岐)综合两派特点,创出小北口,故亦有三派之说。后南口相继有女艺人出现,以唱小段书为主,唱腔渐趋婉转华丽,清光绪二年(1876年)郭密香(大妞)进济南市演唱。10年后,王小玉(白妞)姐妹至济南明湖居说书,风靡一时。再后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鼓界皇后”鹿巧玲等著名女艺人相继出现。从而使山东大鼓南传济宁、开封、南京、上海,北传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山东大鼓的音乐结构为板腔体。早期为单鼓徒歌,清中叶以后为一弹一唱对口演唱方式。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四胡、书鼓、特制半月形犁铧片等。传统曲目丰富,如中篇书《三全镇》、《大破孟州》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三国》、《红楼梦》、《水浒》中的唱段和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改编以及由子弟书移植的书目有几百段。
☚ 西宁贤孝 山东琴书 ☛ 山东大鼓曲艺曲种。又称“犁铧大鼓” 、“梨花大鼓” 。是山东省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源于农村,始于何时不详。早期的腔调是鲁北民歌。由田间演唱的用残破犁铧伴奏的 “犁铧调” ,发展成了以唱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短段。后来出现了专业艺人,又接受了明清之际的 “鼓儿词” ,伴奏由敲击犁铧而改为特制的月牙形铁片,并吸收了三弦、小鼓等。早期著名艺人是何志风,他吐字清楚,韵味醇厚。因常在鲁北农村演唱,称为 “北口” 。清末,山东大鼓进入城市,艺人们在 “北口” 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极流行的时调小曲及戏曲唱腔,过去的中篇长篇曲目改为小段,唱腔华丽。著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她们的唱法称为 “南口” 。宗此唱法的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济南四大玉)。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河南坠子,西河大鼓的兴盛而衰落。至50年代才有所恢复。山东大鼓的音乐结构多板式变化,因吸收当时的时调小曲,常常插在唱腔里演唱,因此有些可称为主曲插曲体,是演唱音乐里表现手法较完备的曲体形式。山东大鼓的曲目也极为丰富。中长篇有 《三全镇》 、《大破孟州》等数十部。短篇曲目以表现出 “三国” 为多,有60多段。其次是出自 《红楼》 的唱段,也有出自 《水浒》的。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曲艺曲种。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发源鲁西北农村。由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演化为板腔体音乐结构。演出时击矮脚鼓、敲犁铧片,用三弦伴奏。产生于明代中叶,明末已立艺人门户“孙赵门”。影响甚广,如清初著名文人贾凫西写出《木皮散人鼓词》,端坐市场击鼓演唱,嬉笑怒骂,寄亡国之激愤。蒲松龄亦有鼓词问世。清末,刘鹗《老残游记》中描述了白妞(王小玉)、黑妞在明湖居演出的盛况。师史氏《历下志游》及凫道人《旧学盫笔记》均有记述。山东大鼓长期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等。自清末郭大妮、白妞、黑妞等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尔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继起。流行地域跨越山东城乡,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开封,洛阳、汉口、重庆,北至京、津及东北各地,到处流传,盛极一时,至三十年代逐渐衰落。艺术流派有:“南口”梨花调,即范其凤、王小玉、“四大玉”一派,流传广,影响大;“北口”老牛大捽缰调,即以何老凤为代表的一派。何之师弟李老凤在老北口基础上吸收梨花调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遂有三派之分。山东大鼓书目极为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红风传》、《金钱记》、《大送嫁》等。段儿书以取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为主,间有反映民间生活,道德伦理的,初步统计不下200余段。 ☚ 山坡羊 山东古筝 ☛ 山东大鼓shan dong da gulocal style of story-tell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accompanied by a sort of semi-circular cymbals 山东大鼓monologue story-telling in Shandong dialec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