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册府元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一千卷。前五百卷纪君,后五百卷纪臣。分为帝王、闺位、僭伪等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每部有总序,每门有小序,以论述其要旨。所录主要为自上古至五代历代君臣事迹。取材以十七史为主,间取经、子。取材范围虽较狭窄,但所据多北宋以前古本,内容多与现存旧史不同,于唐、五代史事尤为详备。引文多系整篇整节照录,便于查考史实,可以校史、补史,颇受近代以来研究者重视。书后编有《类目索引》。另陈鸿飞编有《册府元龟引得》,亦可参考。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刊本。1982年11月中华书局第二次印刷出版。 ☚ 玉海 永乐大典 ☛ 册府元龟 [原文](节选) 将帅部 总 序 唐尧之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司马所以掌武事也。既舜之世,有苗弗率命禹组征。又夏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乃如六卿。盖天下六军,其将皆命卿焉。……周官,大司马卿一人,又有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各率其属以掌军政。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 伍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吏、胥十人、徒百人。及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本名起于此也。 抚士卒 吴起为魏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嬴粮, 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正直 蜀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从先主入蜀,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耶?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任 谋 汉高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魏武亦云“任天下之智力”,是以知善计任谋之为上矣。 夫经武之略,在于贵谋;济众之方,本乎从善。盖所以询能者之策虑,应一时之权变,决机制胜以懋厥功。 受 降 夫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军之善政也。 料 敌 夫用兵之道,先胜而后战,此料敌之情也。 矫命而胜 夫兵用诡道,智尚先见,应变贵于神速,转祸在于俄顷,又岂俟白丈人以救火,同守株而待兔哉?故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曰: 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鉴赏]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属类书,是宋朝四大部书之一。自上古至五代,采摭范围较广,编修历代君臣将帅的事绩,分为帝王、将帅等31部,1104门,概括全部十七史,库本凡27200余页,其数比《太平御览》多一倍。该书义例多出宋真宗亲定,惟取六经子史,不录小说,去取特为谨严,且贯串数千年事,无不条理秩然。 《册府元龟》,书名“册府”者,亦作策府,谓藏书之地,“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元龟”者,大龟也,龟中之宝,古用龟以占卜。因此,所谓“册府元龟“者,意为藏之于名山的宝书。 《册府元龟》一书的“将帅部”、“台省部”、“谏诤部”、“牧守部”、“邦计部”等,均有关于兵事战事的记载和论述,其中“将帅部”是言兵言战的专部,计117类,列为佐命八卷,立功十三卷,机略七卷,攻取二卷,忠五卷,褒异十三卷,儒学(含有礼)、请行、誓师(含警备)、习兵法(含申令、示信、示瑕)各一卷,威名二卷,勇敢三卷,怀抚、明天时(含择地利、抚士卒、冥助)各一卷,礼贤(含贤、召募、训练)、赴援各一卷,传檄二卷,强明(含德义、引咎、不顾亲、受命忘家)严整、持重(含以少击众)、掩袭、任谋、推诚(含任能)、讨逆各一卷,死事二卷,招降、受降、料敌、守边(含拓土)、乞师(含致师)、器度(含让功、不伐、勤戎事)、矫命而胜(立后效)、轻财(含示弱)各一卷,献捷二卷。继袭、强愎(含失士心)、无功(奔忙)、要君(含违命、擅命)、交结(含忌害)各一卷,败刃三卷。陷没、无谋(含逗挠、军不整)、观望(含生事)、违约(含徇私、纵敌、轻敌)、残酷(含报私怨)、杀降(含专杀)、失守(含谴让)、争功(含矜伐)、识闇、翻覆(含怯懦)、豪横(含奢侈、专恣)、贪黩、不和各一卷。 《册府元龟》的突出特点是史料殷实、类列详尽。仅以“将”、“帅”之名的来历为例,它详细地记述了有史至于五代,历朝历代军队将帅的名称、编制及其沿革变化的各种情况。上自“唐尧之时。即有后稷兼掌司马,司马所以掌武事也”;夏朝时,“其将皆命卿”;至周,设“大司马卿一人,又有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各卒其属以掌其政”; 及“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本名起于此也。周末有前、后、左、右将军”;秦“因之位上卿,复有护军都尉之名”;到了汉朝,“兴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位次上卿”;唐“改隋鹰扬郎将为军头”,后又“改军头为骠骑将军,副为车骑将军……六军又置统军,诸卫又置上将军,其出师专征者,有总管都统元帅……”。至于将帅的编制、权限,均一一记载分明;将帅的职责、修养,治军用兵的各项军机事务,也都条陈理晰。仅此即可足见《册府元龟》的史料之丰富。“然前人每重御览而轻册府,故御览自明以来有数刻,册府只有一刻”(《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直到明朝末年,著名学者顾炎武不断引用《册府元龟》,以后便逐渐为人所注意。清道光间,刘文淇诸人为岑氏校勘旧唐书,即大用册府,成绩显著。册府既可校史,又可补史,亦可以史校之。其中兵家类的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军事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凡博洽军人,不可失之交臂。 不过,书中也有不少糟粕性的内容。其一,该书是奉封建皇帝之敕编汇的,且义例多由宋真宗亲定,撰者从取材、选材,对所载人、事、物的剪裁、记述,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着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我们在阅读借鉴时,尚须分清良莠,淅出泥沙,以为今用。其中,书中还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仅就“将帅部”而言,398卷中的“冥助”一节,就更为明显。这些,皆不为我们今日所应取。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是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北宋王钦若、杨亿等纂修。宋真宗赵恒因为他的父亲太宗赵光义曾敕编大部头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书,也希望继承这一传统,就在即位第8年,即景德二年(1005)下诏修《历代君臣事迹》。这年9月命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知制诰杨亿修书,王钦若等又奏请钱惟演、刁、杜镐、戚纶、李维、王希逸、陈彭年、姜屿、陈越、宋贻序同编修。不久又令陈从易、刘筠、查道、王曙同编修。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7,石中立也是编修。这样,前后预修者达17人。全书先由钱惟演等撰初稿,王钦若、杨亿笔削定稿,总其成者一般认为是杨亿。而任职精勤者是陈越、陈从易、刘筠。大中祥符六年(1013)该书才告成功。书成,真宗诏题《册府元龟》。册府,意思是典籍的渊薮,元龟,即大龟,商周时代用龟甲占卜,所以古人以龟为宝物,认为可以预见未来。“册府元龟”即典策之总汇、文苑之鸿宝。从该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可以发现,该书以汇集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为限,目的在提供为政之鉴,正如真宗诏书所言:“朕编此书,盖取著历代君臣美德之事,为将来取法。至于开卷览古,亦颇资于学者。”(《玉海》卷54)该书在北宋编成后即有刻本,但已失传。南宋有两次刻印,都有残本流传。一为南宋四川眉山坊刻本,今国内外残存有576卷。二是南宋十三行本《新刊监本册府元龟》,今残存8卷,藏北京图书馆。合计两个宋本,共得584卷,无重复。近人张元济先生曾陆续在国内外借照546卷,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制版打成清样。1990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宋本册府元龟》即以商务印书馆张元济所获残卷纸型为基础,并补足国内未照318卷而成。宋本残卷之外,只有明崇祯15年黄国琦校刻本。黄氏用杨慎家藏抄本为底本,并用刘应秋、孙承宗、刘一燝、傅冠、曹学铨、邵捷春、倪元璐、朱谋壆、邓缵皇9家所藏抄本反复校勘,参校者百余人。1960年中华书局用崇祯刻本影印问世,并用宋本残卷校出崇祯本之脱漏142条,分别附于各卷之尾。宋本刊刻较早,可以补正明刻本之脱讹者甚多,但明本比宋本完整,而且黄国琦等博稽书传,广校众本,其胜过宋本者也往往有之。今二本并行,自可取长补短,参互使用。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太宗时进士,历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冀国公。钦若智敏过人,大中祥符六年表上领衔编纂《册府元龟》。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淳化进士,官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少能属文,终身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倡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著作今存《武夷新集》。与王钦若同受诏修《册府元龟》,而笔削之功为多。各部总叙及各门小序,言简意赅,文采焕发,即由杨亿一手润色而成。 该书原有正文1000卷,目录10卷,音义10卷。音义是夏竦、孙奭所撰,已佚。今存正文和目录。以中华书局影印明崇祯刻本计,全书共9392千字。从卷数上看,本书与《太平御览》同为1000卷,但实际分量超出《御览》一倍,成为宋代四大书中最大的一部。该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是《四库》中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2大书。 该书共分31部:卷1-卷181:帝王部;卷182-卷218:闰位部;卷219-卷234:僭伪部;卷235-卷255:列国君部;卷256-卷261:储宫部;卷262-卷299:宗室部;卷300-卷307:外戚部;卷308-卷339:宰辅部;卷340-卷456:将帅部;卷457-卷482:台省部;卷483-卷511:邦计部;卷512-卷522:宪官部;卷523-卷549:谏诤部;卷550-卷553:词臣部;卷554-卷562:国史部;卷563-卷596:掌礼部;卷597-卷608:学校部;卷609-卷619:刑法部;卷620-卷625:卿监部;卷626-卷628:环卫部;卷629-卷638:铨选部;卷639-卷651:贡举部;卷652-卷664:奉使部;卷665-卷670:内臣部;卷671-卷700:牧守部;卷701-卷707:令长部;卷708-卷715:宫臣部;卷716-卷730:幕府部;卷731-卷750:陪臣部;卷751-卷955:总录部;卷956-卷1000:外臣部。各部之下又分若干门,据《册府元龟》宋真宗序:“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门。”但胡道静先生说:“用明刊本逐门点下来,实际的门类是一千一百一十六。”(《中国古代的类书》)每部之首是一篇总叙,详述本部沿革,等于一篇专科性的通论或小史。例如《国史部总叙》:“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书法不隐。所以慎言行,示劝戒也。自伏羲始造书契,神农之世民风尚朴,官设未备。黄轩之臣曰仓颉,取象鸟迹以作文字,记诸言行,竹册而藏之。史官之作,盖自此始。夏商皆有太史。周监二代,并建众职。春官宗伯之属有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原夫史事之职,肇于上世。所以记人君之言动,载邦国之美恶。著为典式,垂之来裔。申褒贬之微旨,为惩劝之大法……。”这些总叙长的达数千言,一般千余言,极为详赡。从上面这段《国史部总叙》,我们可以认识到历代史官设置之源流、史官之使命、史官之选拔以及《国史部》采录之原则。每门之前也各有小序,议论本门内容,例如《台省部·任选门》小序:“夫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大禹之训也。‘慎简乃僚,其惟吉士’,周穆之命也。盖邦国治乱,在乎庶官。选贤任能,其来尚矣。自舜命众职,以熙帝载。西汉之后,政归尚书。机务所出,推择斯妙。或以政事用,或以文学升。内则参侍左右,论思治道。外则坐曹夙夜,修明官业。厥职尤重,其才益难。详求遗策,铺观历代,曷尝不慎选众之举,致得人之盛哉!”小序比总叙短小,但性质相似。《册府元龟》的这些大小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明末曹胤昌曾辑大小序为《册府元龟独制》30卷,清初张尔岐也曾专辑31门大叙为《册府元龟总叙》5卷。可见学者对大小序之重视。各门小序之下即罗列历代君臣事迹,例如《国史部 ·公正门》首列董狐为晋太史,直书“赵盾弑其君”的故事;次列齐太史父子兄弟前仆后继,直书“崔杼弑其君”的故事。依次罗列,直到五代为止。 该书在内容上专录历代君臣事迹,已比《御览》等类书范围窄。该书取材又极严格,凡所采录,以《史记》至《五代史》,即所谓“正史”为主,兼及经书、子书。杂史、琐记、小说、家传,概不登录。而且,所取以正面材料,即“君臣德美之事”(《玉海》)为主。这就决定了本书保存的专门史料较一般类书翔实得多。该书几乎包括了全部《十七史》,但内容也有差别,岑仲勉先生指出:“《元龟》与今本《旧书》(按即《旧唐书》)之句略异者,不能定谓《元龟》是采自《旧书》,……唐武宗以下实录或佚、或阙,故《元龟》常采他种编年以弥补之。”(《唐史余沈》卷4)可见于正史经子之外,还采录大量实录等史料。因此本书的史料价值又不能为他书取代。张一纯说:“今以史书核诸《元龟》,知《元龟》叙述翔实,有为他书所不及。例如:南北朝时代突厥与吐谷浑之通使,唐代吐蕃与吐谷浑之通婚,见于《元龟》卷661、962。薛仁贵大非川之役的失败原因,两《唐书》不详,《元龟》卷670、986、456足以补之。”(《谈册府元龟的编纂和它在文献学上的地位》,载山西《学术通讯》1963年第2期)除丰富的史料价值以外,本书所用史书都是古本,可以校补今本诸史的讹脱衍倒。陈垣先生说:“《魏书》自宋南渡后即有缺页,严可均辑《全后魏文》,其三十八卷刘芳上书言乐事,引《魏书 ·乐志》仅一行,即注‘原有阙页’;卢文弨撰《群书拾补》,于《魏书》此页认为‘无从考补’,仅从《通典》补得十六字。不知《册府》五百六十七卷载有此页全文,一字无阙。卢、严辑佚名家,号称博洽,乃均失之交臂,致《魏书》此页埋没八百年,亦可为清儒不重视《册府》之一证。”(《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 该书卷帙浩大,小小舛误也在所难免,例如唐朝高宗有“上元”年号,唐肃宗也有这个年号,该书卷980以高宗年号误为肃宗。张一纯已经指出。又该书于各条史料全不注出处,致使学者要花很大力气去弄明出处,然后才能利用这些材料校勘史书。这在体例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点。至于前后材料有重复出现者,就更不必一一指出。但这些缺点不足以掩盖本书的特殊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本书说:“夫典籍至繁,势不能遍为掇拾。去诬存实,未可概以挂漏相绳。况纂辑之臣皆一时淹贯之士,虽卷帙繁富、难免抵牾,而考订明晰,亦多可资览古之助。”要之,该书是研究历史、校勘史书、辑集佚书的资料宝库,在中国古代类书中独树一帜。 《册府元龟》 大型类书。北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同修者十五人。真宗为与其前所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等大书媲美,于景德二年(1005)九月命编此书,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成书。书取历代君臣德美之事,定名《历代君臣事迹》,以为将来取法之用,书成后赐今名。内容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官、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首有总序,“其言经制”,部内又分若干门,共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另有目录、音义各十卷。全书宏富,约有九百四十万字。采录上古至五代历朝故事,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论议、学士名行,无不备具。引文只取经史,不录小说,整篇整章采取,资料丰富详慎,“故能甄综贯串,使数千年事无不条理秩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书的不足,是引文不注出处。此书和《御览》、《广记》、《英华》相比,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编纂过程中,真宗亲定义例,严肃把关,书成后又赐名作序。他在给王钦若的手札中说:此书“非独听政之暇,资于披览,亦乃区别善恶,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各有鉴戒。”实已有“资治通鉴”之意。 册府元龟 宋代官修类书。王钦若、杨亿等撰。王钦若是宋真宗时的宰相,杨亿是同时的重臣,他们奉真宗之命,负责组织编纂一部历代政事的类书,内容以 “君臣事迹为限”,至于天地时序、动植器物则不在其列,故初名 《历代君臣事迹》。书成进呈,真宗才题名为 《册府元龟》,并亲自撰写序言。“册府”就是书籍的府库,“元龟” 是大龟,古人说法,龟可以知未来,故有 “龟鉴”之说,意为鉴往知来。《册府元龟》取材以正史为主,兼采六经诸子,不录小说家言,故虽不为好奇之士所重,但史家叹为严谨。此书分为三十一部,子目达一千一百零四门,部有总序,门有小序,体例严整,考订明晰。据张耒 《明道杂志》载: “杨亿修 《册府元龟》,数卷成,都上奏给皇帝。每进本到,真宗即降付陈彭年,彭年博洽,用心精细,发现谬误就贴上一纸签,有小差误必见,至有数十签。杨亿心中颇自愧,于是极力推荐彭年,请与同修。” 由此可见当时 “校核讨论,务臻详慎” 的作风。 册府元龟宋代最大的类书之一。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纂。辑录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共一千卷,900多万字。分帝王、闰位、僭伪等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材料按年代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及唐五代的诏令、奏议等为主,间及经、子,不收说部。引文多系整篇整段照录,文中的一些俚语也未删节,极便于查考史实,校史补史,为研究隋唐史事的重要参证。今有1982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册府元龟》史学类书,号称北宋四大部书之一。1005年,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等18人开始编写历时8年成书。“册府”指古代帝王的书库,“元龟”即大龟,古人用龟甲来占卜,此处表示借鉴之意,这一书名表明本书可作为后世帝王处理国家政务的鉴戒。全书共1000卷,汇辑了自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共分31部,每部又分为若干门(据今传明刻本统计有1116门)。成书后,较多散佚。南宋仅存8卷。后人根据残本和日本静嘉堂藏书。现整录有550卷。 册府元龟 079 册府元龟宋代大型类书,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辑录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后改题《册府元龟》。成书1000卷之巨,分31部,1104门,全书约940万字。本书取材极为严格,仅限于正史,兼顾经书、子书,不收说部,所有根据均据北宋之前的古本选取,内容与今本有所不同,引文都是整篇照抄,就连其中的俚语也未加删减。本书对宋代以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有重要价值。“册府”意为书之总汇,“元龟”则是指古人占卜时用龟甲,引申有鉴戒之意。 ☚ 文苑英华 永乐大典 ☛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北宋王钦若、杨億等奉敕撰。一千卷。始编于真宗景德二年(1005),初定名 《历代君臣事迹》,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改此名。册府,指书库。元龟,即龟鉴之义,意指鉴戒取范之典籍宝库,汇辑上古至五代历朝君臣事迹,以年代为序,分门编纂。分帝王、闰位、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所采取史迹材料偏重正史,间及经书、子书。书成后为宫廷教育用书。宋刻本已失传,流传均为残本。 ☚ 太平御览 东宫备览 ☛ 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宋)真宗命王钦若、杨忆等辑。1000卷。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31部,部下分门,共1104门。采录上古至五代历朝故事,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论议、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引文整篇整章采录,资料丰富,但书出众手,疏漏颇多。通行的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加附“类目索引”。 ☚ 政治制度史 通志 ☛ 册府元龟类书名。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辑。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成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一千卷,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主要收集上古至五代时史籍,间取经部和子部。引文多整章整节,分门别类编排。对后人辑佚、校勘宋以前史籍具有较高的价值。现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册府元龟cè fǔ yuán gu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类书名。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王钦若、杨亿奉敕编。成书于1013年。1000卷,目录、音义各10卷。取材仅采经书正史及编年、实录等史书和诸子之言,心杂议、琐说、家传等杂史别记,一概不用。意在标榜历代统治者美政、贤仕,供后代借鉴。分为36部、1104门,采录上古至今五代历朝故事,以年代为序。资料丰富,可补史书之不足。然书出众手,疏漏颇多,引书不注出处。 册府元龟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李维、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奉宋真宗的命令共同编撰。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初年参知政事。曾劝帝造作“天书”,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历官枢密使、左仆射、平章事等职。杨亿(944—1020),字大年。建州蒲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初为秘书省正字,赐进士第,曾任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其诗风在当时影响较大,谓之 “西昆体”。《四库全书总目》 称:“真宗景德二年(1005),诏编修历代君臣事迹,以钦若提总,同修者十五人。至祥符六年(1013)书成,赐名制序。”又曰:“其间义例,多出真宗亲定。惟取六经子史,不录小说。于悖逆非礼之事,亦多所刊削。”其书名 “册府”,亦作“策府”,古时帝王藏书之所。“元龟”即大龟,认为龟可以预见未来,凡可作借鉴之事谓之“龟鉴”。此书可为鉴戒取范之典籍宝库。全书约九百四十万字。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三十一部。部下又分一千一百零四门。此书的内容和体例别于其他类书。每部之前有总序,概括叙述本部事迹源流,制度沿革。每门又有小序,评述本门的内容。书中内容分别采录上古至五代历朝故事,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论议、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引文整篇整章采录,资料颇为丰富。可以用来考证史实、校史、补史,亦可用于校勘、辑佚、查找典故等。编辑成书时,态度也很审慎。据张耒《明道杂志》载:杨亿修《册府元龟》,每修数卷,即奏请真宗审阅,真宗则把它送给陈彭年过目。陈彭年学问渊博,“不可欺毫发,故谬误处皆签贴,有小差误必见,至有数十签。”杨亿见之心颇自愧,便竭力推荐陈彭年,与之同修《册府元龟》。传说虽未必尽信,但亦足见其认真。尽管如此,因书出自众人之手,卷帙繁富,抵牾疏漏之处亦不少。而且,引书不注出处,也给使用带来不便。另据《玉海》所载,此书有目录十卷和孙奭注撰的音义十卷。现在仅存目录和正文,而无音义,可能久已失传。《册府元龟》有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 国子监刊本、北宋四川刻本,散存国内外。明代有崇祯十五年 (1642) 豫章黄国琦据传抄本校勘印本。清代康熙十一年 (1672)五绣堂补刊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十九年 (1754)宁都丁氏刊本。1960年中华书局以宋残本和其他四种印本校补明崇祯黄国琦刻本,影印出版,分十二大册,卷首有陈垣的 《序》和总目,每册有分目,书末有《类目索引》,《校印后记》,使用较为方便。查阅此书,还可利用吕绍虞、于震寰编《册府元龟索引》,陈鸿飞编 《册府元龟引得》。 册府元龟书名。宋王钦若(962—1025)、杨亿(974—1024)主持编纂的史料性大型类书。1000卷。真宗景德二年(1005)起纂,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历时8年。王钦若官至司空、同平章事;杨亿为翰林学士,任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皆以史才见称。真宗欲与其父太宗敕修之大型类书《太平御览》等媲美,特命二人修纂此书。全书按事类和人物编次,分:帝王、国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31部,每部再分为门,总共1104门。所采材料侧重史部,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不取小说、杂书。每部有总序,每门有小序。总序概述文物制度、事迹沿革,小序多为评议之语。全书体例一致,去取谨严,材料集中,条理清晰,便于查阅,是其较胜于其他类书之处。是书编成后即付刊刻,原刻本今已失传。今本为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明末豫章黄国琦刊本。 册府元龟书名。一千卷。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书成于祥符六年(1013)。材料丰富, 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凡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概括全部十七史。其所见史,又皆北宋以前古本,故可以校史,亦可以补史。其所采唐、五代史事,多据各朝实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