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膀胱括约肌失去作用致膀胱内不能存尿,叫尿失禁。临床见于腰骶部损伤或严重中枢性疾病。如由全身性疾病或中枢疾病引起者多为病情危重的表现。对尿失禁应查清病因,以治疗病因为本。 尿失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控制而自行从尿道流出的现象。由于膀胱的神经机能障碍或受损伤,使膀胱尿道括约肌失去功能而引起的尿失禁称为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见于尿潴留,胀满膀胱的尿液从尿道不断溢出,如同失禁,又称为充盈性尿失禁。由于膀胱尿道括约肌张力减低,骨盆底部肌肉和韧带松弛,虽然平时尚能控制排尿,但当作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发生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尿失禁incontinece of urine系膀胱失去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多由膀胱、尿道病变、控制排尿的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外伤所致。包括真性尿失禁与假性尿失禁两类。 尿失禁 尿失禁婴儿由于高级神经尚未完全发育,出现遗尿是正常现象。三岁以上儿童大多已能养成排尿习惯。如超过三岁尚未能养成排尿习惯者,应考虑尿失禁,病儿有排尿功能紊乱,即需作泌尿系统检查。尿失禁可能是下尿路梗阻病变所致,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1) 充盈性尿失禁:由于膀胱不能排空而致过度膨胀。当膀胱内压超过尿路阻力时,尿从尿道口持续滴出。膀胱远端梗阻或膀胱逼尿肌缺乏收缩能力,皆可导致膀胱不能排空。膀胱颈挛缩、后尿道瓣膜、先天性尿道狭窄及尿道外口狭窄皆为小儿期的下尿路梗阻病变; 而脊髓脊膜膨出及脊柱裂亦可使膀胱不能收缩、排空。 病儿从尿道口持续滴尿。膀胱高度膨胀。脊髓受累者,会阴有不同程度麻痹。男性患儿球海绵肌反射消失。 诊断根据尿道口不断滴尿;耻骨上触到胀大的膀胱;有大量残余尿。梗阻病变患儿的膀胱测压图显示失偿性膀胱。脊髓受累者则显示自主性或下运动神经单位型神经性膀胱。膀胱尿道镜检查可发现梗阻病变; 神经性膀胱可显示正常膀胱及尿道。 如属梗阻病变应去除梗阻因素。神经性膀胱病儿经药物治疗无效,考虑尿路改流术,以处理尿失禁及改善肾功能。 (2)尿道括约肌完全丧失功能所引起的尿失禁: 男性尿道上裂及女性尿道缺如均可引起膀胱经常流尿,于站立及坐位时更甚。局部检查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女性患者可作膀胱镜检。治疗按局部情况作尿道成形术。 (3) 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 大脑皮层与脊髓间之神经调节系统病变可导致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病变可于上运动神经单位,也可于脊髓,如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小儿表现为未能养成排尿习惯,无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梗阻症状。 诊断根据膀胱不胀大,无残余尿。膀胱测压可见排尿前不规则膀胱收缩。膀胱对温度及膨胀感觉正常。膀胱尿道镜检查正常。 部分患者可于青春期后完全控制排尿。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用付交感神经抑制药,阿托品、颠茄制剂等以减少无抑制的膀胱收缩及扩大膀胱容量,并将药物剂量调至既能控制尿急、尿频及尿失禁,又不引起膀胱尿潴留。丙咪嗪(imipramine)对本病亦有效。 ☚ 小儿脓尿 小儿泌尿系结石 ☛
尿失禁 尿失禁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是受大脑和骶髓的排尿中枢调节的。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后,膀胱内压才上升,产生神经冲动经骶髓排尿中枢传入大脑皮质引起尿意,然后大脑中枢发出冲动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后尿道腔开放,尿液乃从膀胱排出。若因某些原因使膀胱不能保持正常的节制功能,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称为尿失禁。由于病因与发病原理不同,可分下列几个临床类型: (1)真性尿失禁: 由于膀胱逼尿肌持续性张力增高及(或)尿道括约肌过度松弛,以致尿液不能控制从膀胱流出。病因: ❶膀胱及尿道病变:膀胱及尿道炎症、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刺激膀胱,使膀胱逼尿肌持续性张力增高,膀胱内压力上升,引起明显的膀胱激惹症状,使尿液不能控制,乃从膀胱流出,严重者尿液淋漓,故又称为“尿急性”尿失禁。膀胱结核或慢性间质性膀胱炎,由于产生炎症性“挛缩性小膀胱”,膀胱容量减少,加上炎症刺激,引起严重的尿急以至尿失禁。 ❷上尿路阻塞性病变: 输尿管结石、肾迷走血管压迫输尿管等所致的上尿路阻塞有时也可产生“尿急性”尿失禁。其发病原理可能与输尿管及膀胱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双侧输尿管的纵肌纤维向下延伸至膀胱,在膀胱三角区处互相交叉形成Bell肌,当输尿管受刺激而蠕动增加时,就不断激动膀胱三角区而致膀胱肌张力增高,引起“尿急性”尿失禁。 ❸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参见“尿潴留”条。 ❹尿道括约肌松弛: 在分娩、会阴部外伤或手术、骨盆骨折、前列腺切除或膀胱颈术后等可致尿道括约肌损伤而引起尿失禁。此外,主管尿道括约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也可使其松弛而出现尿失禁。 (2)假性尿失禁:由于下尿路梗阻或膀胱逼尿肌无力、麻痹,引起尿潴留,导致膀胱过度膨胀、膀胱内压逐渐增高,尿液可随时被迫溢出所致,故又称为“溢出性”尿失禁。病因: ❶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或肿瘤等所致的下尿路梗阻。 ❷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调节膀胱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可见于骶反射弧病变,如先天性畸形(如隐性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损伤性病变(如下胸椎、第一腰椎骨折导致脊髓损害、骶神经损伤、盆神经丛损伤等)。肿瘤与炎症性病变(如圆椎肿瘤、急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马尾肿瘤或炎症等)。亦可见于骶髓以上病变,如急性脊髓横贯性病变常引起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产生尿潴留。参见“尿潴留”条。老年人尿失禁: 是原因未明的膀胱胀感或膀胱收缩所致的“主动性”尿失禁,可能是脑部抑制功能减弱的结果。 (3) 应力性尿失禁: 是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在用力咳嗽、大笑、打喷嚏、举重物等时,骤然增加腹内压,造成小量尿液不随意溢出。病因: ❶妊娠: 常发生于妊娠后期,可能是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后尿道角消失、尿道缩短所致。分娩后尿失禁即消失。 ❷分娩:可能因分娩时尿道肌肉、膀胱颈部和结缔组织损伤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分娩时使近端尿道下降低于盆膈,增加的腹内压不再作用于近端尿道(正常时是同等作用于膀胱及近端尿道的),故作用于膀胱的压力大,超过后尿道的阻力以致尿失禁。 ❸难产或盆腔手术损伤尿道括约肌。 ❹经绝期妇女,骨盆、阴道和会阴部肌肉及组织松弛、变弱。 ❺巨大子宫纤维瘤或卵巢囊肿。可能由于在骤然增加腹内压时,盆腔肿物压挤膀胱,突然增加膀胱内压,超过正常括约肌的阻力,引起尿失禁。肿瘤摘除后尿失禁即消失。 (4) 先天性尿失禁: 见于各种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尿道下裂、尿道上裂、脐尿管未闭、膀胱外翻、输尿管异位开口(开口于外括约肌下或阴道)等。 (5) 尿瘘所致的尿失禁: 见于膀胱-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膀胱子宫颈瘘、膀胱子宫瘘及输尿管阴道瘘等。诊断步骤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即可确诊,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是否尿失禁: 尿失禁应与遗尿鉴别。遗尿症是夜间熟睡后不自觉地排尿于床上,多见于儿童,无任何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在日间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能够控制排尿,可与尿失禁相区别。此外,尿失禁还需与尿后反滴区别。 (2) 确定尿失禁的临床类型及病因: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可明确临床类型和病因。如患者出现真性尿失禁,“尿急性”尿失禁,应考虑为膀胱或尿道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所致;如老年男性呈假性尿失禁,有明显尿潴留者,则应考虑前列腺肿瘤或肥大所致;如中年以上经产妇呈应力性尿失禁应注意可能与妊娠、分娩、产伤、盆腔或会阴部手术有关。体格检查应着重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对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尿瘘、盆腔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大致可以明确。经过上述初步筛滤诊断后,再进行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前列腺检查、尿道镜及膀胱镜检查、尿路造影、膀胱测压和冷热感觉测定、应力试验等,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 尿潴留 遗尿 ☛ 尿失禁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指尿液不受控制,自动经尿道流出。可见于膀胱炎时不自主的排尿,老年妇女尿道括约肌松弛,会阴部手术、外伤及分娩所致的括约肌损伤,大脑皮层失去控制排尿能力,如脑出血、昏迷等。 ☚ 尿潴留 膀胱刺激征 ☛ 尿失禁niào shī jìnurinary incontin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