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茂名市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隋设置茂名县。1959年设立茂名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制,土地总面积11 425. 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6. 4公里,辖高州市、信宜、化州、电白县和茂南区。1992年末人口542. 8万,其中农业人口461. 68万,劳动力22 658万人;耕地260.07万亩,农业人均0. 56亩。倚山临海,是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大型炼油基地之一。30万吨乙烯工程正在兴建。公路、铁路、海上运输形成网络;万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等现代通信工具已开通使用,已与国内600多个县市和国外182个国家、地区开通直拨电话。
该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全境属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光温水热资源得天独厚,境内生物品种资源种类繁多,计有水稻品种1 200多个,树木500多种,淡水鱼97种,海水常见鱼类100多种,其中水果品种资源优势突出,1992年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储良龙眼、遁地蕾香蕉和双孖木龙眼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丰富,有5.11万亩滩涂和42. 5万亩浅海区,可供开发利用。
1978年以来,茂名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多年来通过全面实施“振兴六大业,念活山海经”经济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搞活商品流通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茂名农村原来弱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贫穷落后面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 95亿元,比1978年增长213. 9%,平均每年递增8. 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种植业产值36. 49亿元,增长184. 4%;林业产值4. 33亿元,增长90.7%;畜牧业产值13.02亿元,增长228%; 水产业产值7. 45亿元,增长906. 8%。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038. 76元,1978年仅是122元。
(1)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果蔬生产。全市农村经济从过去单纯“农业型”向“农工商建运结合型”转变,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1992年,全市二、三产业产值达68.61亿元,比1978年增长54. 78倍;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89∶7∶4调整为47∶36∶17。
种植业打破“以粮唯 一”局面,粮经协调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155. 03万吨,其中稻谷128. 1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 长33. 3%和33. 2%,糖蔗64. 13万吨,增长446.7%,花生7. 47万吨,增长122. 3%,水果65.80万吨,增长71. 3倍,蔬菜105. 20万吨,增长6.47倍。1989年以来,全市粮食以及水稻亩产连续四年超历史。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由1978年的253%上升到1992年的289%;每亩耕地种植业产值从514元(均按90年不变价计)上升到1 403元。1990年,茂名夏粮生产获得国务院的表彰。果蔬生产高速发展,是这一时期茂名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全市果蔬生产已形成基地化、区域化、商品化、社会化大生产。1992年,水果面积160. 7万亩,比1978年增加148. 6万亩,增长12. 3倍。蔬菜87. 7万亩,增加71.2万亩,增长4. 3倍。全市果菜总产值22.9亿元,占种植业产值62.8%。
(2) 协调发展林牧副渔业,提高商品率。“七五”期间,集中力量造林绿化。1992年全市实现绿化达标,有林面积达到697. 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3%,森林蓄积量达到1 300.0万立方米,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畜牧业持续发展,产量增加。1992年肉类产量23. 97万吨,比1978年增长2. 98倍;禽蛋总产量1.81万吨,增长4. 32倍。近年来,鸭、鸡商品生产发展快,1992年鸭饲养量795.23万只,鸭蛋0.80万吨,山地养鸡2 000万只,有效增加市场供应。渔业发展迅速,1992年淡水养殖面积从1978年的15.6万亩上升到24. 25万亩,海水养殖面积从几乎空白发展到6.44万亩,其中养虾1.47万亩,网箱养鱼682只。海洋捕捞业不断发展,博贺港成为全省最大渔港。1992年水产品总产量19. 4万吨,增长4.4倍。林牧副渔业的协调发展,使全市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1992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60. 8%下降到55. 3%,林牧副渔业产值则由39. 2%上升到44.7%。农业商品率从43. 6%上升为72. 1%。
(3)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13 022家,从业人员505 969人;乡镇企业总产值71. 8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53.4%,其中工业产值36. 16亿元,增长61. 3倍;创利税10.46亿元,增长53.8倍;出口产品交货额达3. 18亿元,一大批外向型企业迅速成长。信宜县的葡萄糖、柠檬酸系列制品、松香制品,高州的元肉,化州的麻纺织品、桔红制品、浓缩橙汁,电白县的海产品和茂南区的协和可乐等产品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声誉。全市有23个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有66家乡镇企业产值超1 000万元。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茂名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经济运行体制;展望未来,茂名的农村经济将朝着如下目标前进:
一是乡镇企业在今后几年内每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继续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二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走“三高”农业的发展路子。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将由目前的120多万亩发展到250万亩左右,让以“南方油城”著称的茂名,同时以“水果之乡”闻名海内外。
三是在大力发展各种名特优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成若干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体系,巩固扩大现在的水果、蔬菜、对虾等外贸出口基地,使茂名农业逐步走向世界。
1. 高州县。高州县位于广东西南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设置茂名县,属高凉郡;明洪武元年置高州府,辖五县一州;清代为高州六属首府;民国期间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高州城,辖八县一局;新中国成立后属粤西区,现在属茂名市。交通方便,有东、中、北三大硬化公路干线通往广州,各镇村公路成网,可连接黎湛、广茂铁路、湛江和水东港;八千门自动程控电话已开通。属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从东北部向西南部倾斜,东北部有云开、云雾大山脉延伸入境,阻挡北方冷空气入侵。中南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自然条件。境内有“一江十河”,在中部于1958年建成一个11亿立方米库容的高州水库,全县水的年总迳流量为35. 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9. 5 415万千瓦。全县辖27个镇、438个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 276平方公里,总人口132. 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 3万人,劳动力64万人;耕地面积4. 33万公顷,其中水旱田3. 58万公顷。
改革开放以来,及时引导农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4. 33亿元,比1978年增长3. 14倍,其中农业总产值21. 7亿元,增长3.15倍。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3.2%。农民人均纯收入1 099. 6元。
(1)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高州县的主要优势是山地多。全县有耕地4. 37万公顷,仅占13.3%;山地25. 13万公顷,占76. 7%;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名优品种多,水果有香蕉、荔枝、龙眼、芒果、柿子、黄皮、杨桃等30余种,蔬菜有玉豆、青瓜、韭菜、荷兰豆、西红柿等二十余种,热带作物有橡胶、胡椒、咖啡、香茅、剑麻等十余种;劳动力富余,能工巧匠较多。
1978—1984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粮食生产,通过大面积种植杂优,开展丰产活动,使粮食年亩产从821公斤提高到847公斤,总产达46. 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55公斤,从而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水果、北运蔬菜、橡胶制品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全县确定把水果、北运菜作为龙头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起规模较大的十大农业生产基地。香蕉基地1. 97万公顷,年产37. 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85倍和349倍,占全国总产量六分之一;荔枝基地种植面积达1. 85万公顷,总产达1. 5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 3倍和37. 6倍;龙眼基地种植面积达0. 896万公顷,产量达5 947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2倍和8. 2倍;杂果基地(包括黄黑榄、三华李、芒果、柑橙等)种植面积0. 72万公顷,总产达1. 91万吨。1992年,全县水果总面积5.5万公顷,总产量达41.94万吨。北运菜基地种植面积1.42万公顷,总产达27. 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倍和8倍;蚕桑基地种植面积达0. 11万公顷,年产蚕茧达1 914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0. 6倍和23倍;橡胶基地种植面积达2.08万公顷,年产干胶片7 557.8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4.8%和30倍;松脂基地有松树面积13. 5万公顷,年采脂2 290多吨;南药基地种植面积2 700公顷;胡椒基地种植面积1 482公顷,年产1 690吨。
(2)外引内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几年来办起了水果保鲜仓库、橡胶厂、制鞋厂、罐头厂、凉果厂、食品厂、果菜急冻脱水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对各类水果、蔬菜、橡胶产品进行初步加工或深加工,先后引进农产品加工技术80多项。如高州橡胶厂于1985年与上海中南橡胶厂联营,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生产“双金钱”自行车胎,工业产值以每年增长25%的速度发展。县供销社与美国商人联办高飞食品有限公司,引进美国、西德技术设备,对果菜进行急冻保鲜或脱水,产品全部销往国外。以水果为原料加工的系列产品有罐头、饮料、凉果、元肉、化皮榄等;以蔬菜为原料加工的系列产品有番茄蜜饯、罐头、急冻脱水菜干等;以橡胶为原料加工的系列有摩托车、自行车内外胎、各款胶鞋、胶管等。由于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其中番茄蜜饯和龙眼可乐曾分别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全国优质保健产品新星奖。
(3)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稀、特产品。积极选育、引进名、优、稀、特品种。荔枝、龙眼通过圈定母树,加工培育、取穗稼接;香蕉推广试管育苗,使果质不断提高,储良龙眼、白糖罂荔枝于1990省农业厅、果树研究所组织评比,分别获得“全省优质龙眼总分第 一名,荔枝早熟优质组第 一名”。储良龙眼、遁地蕾香蕉、双孖木龙眼分别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银、铜质奖。优质白糖罂荔枝比一般荔枝早熟二十天。且果大色艳,成为港澳市场的畅销货。为使农业先进技术广泛推广,努力健全农科网络,县镇两级农科技术人员达200多人,各管理区配备2—3名农科技术员,自然村建立2—3户农科示范户,全县组建了农民技术研究会360多个,拥有会员3 700多人。根据农事季节,采取多种形式,层层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粮、果、菜、胶、鱼、畜、农的技术培训,把各种农科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
(4) 发展各类市场,搞活流通。中共高州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帮助国营商业、供销部门及购销专业大户解决购销农产品的资金,在坚决执行上级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先后制订颁布了关于保护外来采购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减购销农产品的税费等政策规定;适当增加外出推销农产品人员的出差费;重奖购销有功人员。逐步完善、发展、壮大购销队伍,实行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四轮齐转”,全县从事果菜购销人员达3.2万多人。不断完善市场设施,增设购销网点,1985年以来,全县共筹资1 700万元,新建扩建市场67个,9. 05万平方米,同时在县内公路沿线产地设立果菜购销网点,热情为客商、果农服务。积极开拓农产品购销市场,每年约60万吨的果菜销往20个省、12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苏联、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一个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2. 电白县。电白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据历史记载,在南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建电白郡。隋朝(589年)废郡为县,将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自此,电白称为县至今。电白县是茂名市所辖县中唯一的沿海县。水陆交通方便,广湛公路纵贯11个镇,广茂铁路横穿5个镇并设客货站,水东新港500吨级码头已直接与港澳通航,3万吨级油轮码头已竣工。全县土地总面积2 227平方公里,辖25个镇、376个农、渔业管理区和42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有131. 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
电白县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4. 59万公顷,其中水旱田3. 4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85万公顷;河流面积0. 67万公顷,山塘水库面积0.23万公顷,鱼塘面积673.3公顷,盐田0. 16万公顷;草地面积2. 12万公顷;潮间带滩涂面积1. 06万公顷。全县年均降雨量38. 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3. 68亿立方米,有罗坑、河角、旱平、热水、共青河五大引水工程和小型水库98座,蓄水量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力发电量3万千瓦。水产资源品种多,有水东和博贺两大渔港,博贺渔港是全省三大渔港之一,1989年夺得全省渔港渔船总马力、总产量、总产值和渔航单户产量、产值四个第一。盛产金丝鱼、石斑鱼、对虾、膏蟹和牡蛎等优质海鲜以及陈村鳖肚,电城、爵山、岭门牡蛎、电白海蜇等水产品。电白盐业条件优越,有国营盐场1 503. 93公顷,鸡打港盐场465. 3公顷,集体盐场405.38公顷。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花生、番薯、北运菜、豆类和荔枝、香蕉、龙眼等岭南佳果。水东花生油,电白“白腊”、“白糖罐”荔枝驰名香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主要有煤、油、页岩、钨、辉铋矿、黄铜、金矿、石英石、独居石、钾长石、石灰石和高岭土等40多个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电白县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农业总产值16. 1亿元,比1978年增长13. 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862元。
(1) 发展农牧渔生产,建立果蔬商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电白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建立油料和果蔬商品基地。1992年,水稻种植面积4.47万公顷。1991年,水稻种植面积4. 5万亩,总产24.975万吨,比1978年增长1.5倍,实现粮食总值和单产双超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畜牧业产值2. 38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副业产值1.68亿元,增长6. 3倍;渔业产值4. 95亿元,增长43倍。并建立了花生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和北运菜生产基地。1992年花生种植面积1.46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1.07倍,总产3.26万吨,增长1.97倍;水果种植面积1.28万公顷,总产10. 2万吨;北运蔬菜种植面积0. 73万公顷。同时从1985年开始,动员全县人民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消灭荒山,绿化电白”的群众活动,至1991年造林面积5. 13万公顷。经省绿化造林领导小组验收合格,既成为绿化达标县,又建立起优化生态环境的林业基地。1992年林业产值4 041万元。
(2) 建设农贸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注意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办法搞活流通,并把农贸市场的建设作为搞活流通的基础,1989、1990年两年投资280多万元,新建了水东、电城、树仔等8个市场,建筑面积达2. 2万平方米。农贸市场的建成,有力地促进商品的购销两旺。1992年,总购进商品总额11.2亿元,比1979年增长14倍,销售总额12. 1亿元,增长10. 5倍。
(3)发展乡镇企业和建筑行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内向型到外向型,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镇办企业发展到412个,村办企业739个,合作企业2 406个,个体企业22 110个,中外合资企业31个;从业人员达130. 8万人,比1978年增长5. 5倍。1992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4. 3亿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主要行业有建材、化工、矿产、电器、塑料、饲料、食品、水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小五金等14个行业,品种达4 000多个,销往国内外市场。年产值100—500万元的企业320个,500—1 000万元的企业8个,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9个。
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相适应的建筑行业,也发展起来。经省、市资质审查核定的施工企业,1991年达25个,其属下的建筑工程企业有2 310个,从业人员达52 951人。1984年以来,每年完成产值超亿元,每年向国家缴纳税金达3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