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蔬菜加工
蔬菜加工业包括酱咸菜、脱水菜和速冻菜几个行业。
50年代初期,酱咸菜加工主要是作坊生产。1954年先后在市区和郊区建立了11个蔬菜加工场,加工设施十分简陋,主要工具是陶缸。60年代中期,酱菜加工陆续翻修了一些厂房车间,扩大场地,增加水泥腌池,添置榨床、吊车等机械,但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1980年,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布局的上海蔬菜加工四厂竣工投入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操作,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酱菜的食品卫生质量。到1992年,全市酱菜生产建有瓶装流水线6条,真空包装机19台,酱菜生产能力为1.32万吨上下。咸菜加工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和销售有较强的季节性,分季加工,周年供应。到90年代初,咸菜主渠道产销萎缩,加工场基本转产。
脱水菜作为工业批量加工,开始于抗美援朝的军需,主要以“土法”生产。1960年9月,市第一家比较现代化的江桥脱水菜厂竣工,从原料挑选到包装成品形成流水线。70年代又建造三个脱水菜车间和一座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脱水菜库,年生产能力达8 000吨,是脱水菜产销“黄金时期”。脱水菜在国际市场也颇受欢迎,每年除军需任务外,外贸出口定货近千吨。80年代初起,由于军需停止,出口大幅减少,脱水菜销售逐年下降,到90年代脱水菜已基本不生产。
速冻菜成规模生产始于1973年。为发展食品工业并适应外贸需要,当年在江桥脱水菜厂安装从日本引进的结冻装置,并在淀粉二厂安装了另一条自行设计的速冻生产流水线,两条速冻菜流水线年产量2 500吨,产品全部由外贸包销出口。1987年,又新建两条生产流水线,四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4 000~8 000吨,当年生产速冻菜4 700多吨,其中出口3 775吨。随着家庭冰箱的普及,速冻菜内销量上升,到90年代初,年内销量已占当年生产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