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药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药材

(六)药材

云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有着中药材野生和种植的得天独厚条件,素有“药材之乡”和“天然药物宝库”的美称,是我国主要的药材产区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证实,云南中药资源种类达5 000多种,居全国之冠,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药物有1 250种。这些众多的中药资源中,既有珍稀的名贵药材,也有驰名中外的传统地道药材,还有云南特有或引进种植的“南药”。普查探明:野生植物药材蕴藏量达90万吨,其中年产千吨以上的有96种,年产百吨至千吨的有37种。为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云南中药材种植和使用的历史悠久,传统地道大宗药材加工工艺精细而独特,拥有“云贵川广地道药材”的美誉。据《普洱府志》记载,2 300多年前已从缅甸将儿茶引入车里(即今景洪市)栽培。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有22种特产于云南。到了唐朝,云南已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宗药材交易市场。明代兰茂编著的《滇南本草》,成书的时间比《本草纲目》早了100多年,收载450味云南地方性中草药,是云南现存最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
新中国成立之前,云南没有专门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机构,家种品种少、产量十分有限,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用药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药材生产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药材生产的发展。1955年云南省药材公司成立,使得中药材生产和经营逐步由分散混乱转向集中统一管理,开始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8年后,针对中药材资源日益减少的状况,在大力发展已有家种品种的同时,开发野生药材家种、家养以及“南药”品种的引种试种工作。为了促进云南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国家在云南先后建立了景洪药用植物试验站、中科院热带植物所南药研究室等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中央有关部门多次给予了生产资金扶持,从1959年至60年代末,重点扶持种植发展砂仁、槟榔、儿茶、豆蔻、肉桂、千年健、马钱子等7种“南药”。并从1961—1982年,对紧缺中药材的生产种植实施了扶持奖励政策。在国家的支持下,1959—1965年间,云南中药材种植得到发展,除积极对37个野生品种进行家种试验外,还开始对省外大宗药材品种进行了大量的引种试种工作。如1959年从吉林抚松引种人参,1962年从山西引种潞党参,1963年从遵义引种杜仲等。至1990年止共引种省外大宗品种47个,其中不少品种已引种成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中药材生产发展加快。1980年以后,为了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中药材市场,国家除了对麝香、甘草、杜仲、厚朴等稀有植物药材仍实行统一收购外,其他中药材品种实行多渠道经营。中药商业由此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和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新局面,扩大了中药材的商品购销,繁荣了市场。一些地道名贵药材得到优先发展,三七、当归、黄连、云木香、砂仁、杜仲等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面积均达万亩以上。1980—1990年的10年间,全省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从0.87万公顷增加到2.8万公顷,中药材的农业产值从4 500万元增加到2.4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6%。云南三七一直保持着供应全国并出口的地位,到1999年,三七种植面积2 444.4公顷,产量1481.23吨,占全国的80%以上。在“南药”生产上,先后从国外引种“南药”品种33种,成活29种;引种国内“南药”品种15种,并对9种野生“南药”品种进行家种试验。摆脱了过去“南药”商品完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到1988年,全省已初步形成苏木、肉桂、白豆蔻、儿茶、槟榔5个面积在千亩以上的药园;西双版纳、德宏则形成了面积在万亩以上的砂仁产区。1990年底,全省“南药”在地留存面积近7 333.4公顷,产量340吨,其中砂仁产量居全国首位。
中药材生产经过几十年努力,家种植物药已发展到145种,年产量达2.20万吨,其中1 000吨以上的有3种;100~1000吨的有37种;经常性收购利用的中药材品种发展到500多种。中药材生产将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

☚ (五)果类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 ☛
000004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