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药材类
1.浙贝。又名浙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鳞茎加工成药,在浙江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浙贝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咳嗽、上气痰盛、烦热咳喘、咽痛及痈肿毒等症,是中药材中的佳品。
2. 麦冬。又名麦门冬、沿阶草、书带草属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用其地下块根加工成药,在浙江已有500年的栽培历史。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燥干咳、津少口喝、咽喉肿痛、心烦、吐血、咯血等症。浙江产的麦冬呈纺锤形,两头钝尖,中部肥满,半透明,质坚而韧,色黄白,滋润柔软,气味清香,质量优于其他省生产的,产品除供应省内需要外,部分调出省外和出口。
3. 元胡。又名玄胡索,属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球状块茎加工成药,在浙江已有1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元胡味苦、微辛、性温,具有活血化淤、利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心、腹腰膝诸痛、跌打损伤、淤血作痛、月经不调等症。浙江生产的元胡均匀饱满,质坚,色黄明亮,以块茎大、质量佳而闻名,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4. 白术。又名于术、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根茎加工成药,明朝在东阳就有种植。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可制成炒白术、焦白术和土炒白术。味甘苦,性微温,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痰饮眩晕、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浙江的白术个大,形如蛙或如意,肉黄白色,有清香,是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丸和补中益气汤等成品药中的要药。全省常年种植面积1 500公顷左右,产量2 000多吨,约占全国的40%,不仅供应省内外需要,而且还销售港澳地区,年出口约200吨左右。
5. 白芍。又名芍药,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根加工成药。根据不同加工方法,可加工成酒芍药、炒白芍、焦白芍、土炒白芍等。味酸苦,性微寒,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主治由血虚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痛及月经不调等症。浙江所产的白芍支粗肥大,条直,粉性足,淡棕黄色,质坚实,外形美观,除供省内外需要外,还供出口创汇。
6.杭白菊。又名杭菊,是桐乡、海宁一带所产的茶菊和药菊的专称,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花加工成药。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散风解热、平肝明目、消炎解毒的功效,作饮料用,清香四溢,回味甘甜,具有清凉解渴的作用。杭白菊以白色为主,朵大、肥厚、清香而闻名,是浙江传统出口商品,在东南亚地区素享盛名,近年试销加拿大、美国和德国,也颇受欢迎。
7. 玄参。又名元参,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块茎加工成药,在浙江已有800年以上栽培历史。性微寒,味苦咸,具有滋阴降火、润燥生津、消肿解毒的功效。浙江所产的玄参具有支条肥大、均匀、皮细和肉色乌黑等特点,主产于磐安、仙居等县,全省年产量约300吨左右。
8. 温郁金。因产在温州而命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用其地下块茎和根茎加工成药。味苦、辛甘,性寒,具有和血散淤、行气解郁的功效,主治胸肋脘腹疼痛、经痛等症。浙江产的郁金具有体长、个大、肥满、外皮细皱和断面有光泽等特点,颇具盛誉,为全国三大郁金产地之一,产品不仅供应省内外药用需要,还出口印尼等国。
以上 “浙八味”著名中药材的产区分布及生产情况,本书第三章第二节有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