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Shī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汉书》尸佼,晋人,为商君(按:此当指商鞅)师,著《尸子》。《风俗通》云:‘其先封尸乡。因以为氏。’”尸乡,商代为景毫,亦称西亳(按:《中国姓氏大全》引作“西毫”,误),其地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新蔡镇。 明代有尸聪、尸帛,永乐举人。 尸shī执掌,主持。独孤及《观海》: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尸shī屍體。通“屍”。馬融《長笛賦》:“澹臺載尸歸,臯魚節其哭。” 尸 尸古代祭祀时以真人代替被祭者受祭,名之为“尸”。苏轼因而指出:如周代祭礼“八蜡”中受祭者有猫、虎等,“猫、虎之尸,谁当为之? ……非倡优而谁”,“皆戏之道也”(《东坡志林》卷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中也认为《楚辞》歌舞中的“灵”当为“尸之异名”,“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盖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冯依”。“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这些见解都以为古代的“尸”和“戏之道”、“后世戏剧之萌芽”有着密切关系。 ☚ 戏礼 巫 ☛ 尸 《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段注:“玉裁谓: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尸,神象。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用神主、画像。《仪礼·士虞礼》:“视迎尸。”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 通“屍” shi 〔例一〕 《左传·成公二年》:“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屍。”尸通“屍”,屍体。 〔例二〕 《礼记·曲礼》下:“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尸通“屍”,屍体。 尸,书母、脂部;屍,书母、脂部。书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尸 尸shī❶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仪礼·士虞礼》郑注:“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小雅·楚茨》五章:“皇尸载起,鼓钟送尸。”毛《传》:“皇,大也。”郑《笺》:“皇,君也;载之言则也;尸,节神者也; 神醉而尸谡,送尸而神归。”谡,sù,起来。《小雅·信南山》三章:“畀我尸宾,寿考万年。”郑《笺》: “畀,予也。成王以黍稷之税为酒食,至祭祀斋戒则以赐尸与宾,尊尸与宾,所以敬神也,敬神则得寿考万年。”宾,参加祭祀的宾客。 ❷主持。《召南·采蘋》三章:“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尸,主; 齐,敬; 季,少也。”王先谦《集疏》:“祭礼,主妇设羹,将嫁时,先使习之。” ❸失去。《小雅·祈父》三章:“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白虎通义》: “尸之为言失也。”马瑞辰《通释》:“尸饔即失饔,谓奉养不能具也。古‘屍’字通借作尸,屍字从尸从死,死、亡同义,亡即失也,故亦得训失。”朱熹《集传》: “饔,熟食也。”一说,尸,陈设。陈奂《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饔以祭,是可忧也。” ☚ 之初 已 ☛ 尸读音sh·i(-),为i韵目,属i—er韵部。式之切,平,脂韵。 ❶尸体;死尸。 ❷不干事空占职位。如:尸位。 ❸神像。 上一条: 䗐 下一条: 屍 尸〔shi〕nieax das. 尸首 〔shi shou〕nieax zanl;nieax das. 尸体 〔shi ti〕nieax das. 尸屍ㄕshī一0406见「尸气」、「尸布」、「尸皮」、「尸爷」、「尸灵」、「尸坯」、「尸起」、「尸皮子」、「尸克螂」、「尸框子」、「尸婆子」、「尸起连地」   尸*屍shī尸体 △ ~横遍野。 尸屍❶❶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骨︱~骸(hai)︱~身︱~首︱~体︱验~︱浮~︱死~︱僵(jiang)~︱诈~︱借~还魂︱行~走肉︱马革裹~。 ❷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素餐。 尸shī❶ 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死尸│行尸走肉。 ❷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尸见〔載尸〕 尸shī木主,灵牌。《天问》:“载尸集战。”《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此即“载尸”。另一说认为乃《史记·龟策列传》所载“(文王)兴卒聚兵,与纣相攻。文王病死,太子发代将,号为武王,载尸以行,战于牧野”之事。 尸shī神主。比喻坐享禄位,不干实事。《论衡·状留》:“而尸禄素餐之谤,喧哗甚矣。” 尸shi尸斑 尸毒 尸骨 尸骸 尸检 尸谏 尸僵 尸蜡 尸身 尸首 尸体 尸位1 暴尸 浮尸 干(gan)尸 僵尸 弃尸 收尸 死尸挺尸 验尸 诈尸 尸骨未寒 尸骨无存 尸横遍野 尸位素餐 借尸还魂 行尸走肉 马革裹尸 五马分尸 尸shī尸首;尸体: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二八·634)贾琏进来搂~大哭不止。(六九·1694)
尸shī尸❶主也。《儀禮·士虞禮》: “祝迎尸,一人衰絰,奉篚,哭從尸。” 鄭玄注:“尸,主也。” 《禮記·學記》: “當其爲尸,則弗臣也。” 鄭玄注: “尸,主也,爲祭主也。” ❷陳也。《禮記·曲禮下》: “在牀曰尸。” 鄭玄注: “尸,陳也,言形體在。” ❸神象也。《禮記·祭統》: “尸在廟門外則疑於臣。”鄭玄注: “尸,神象也。” ❹在牀曰尸,在棺曰柩。《春秋傳服氏注十二》: “將以尸入。” 注: “在牀曰尸,在棺曰柩。”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奠品 > 木主 > 尸2 尸2 shī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其他 > 尸 尸 shī 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之人。後世漸以神主、牌位代之。《詩·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鍾送尸,神侏聿歸。”《儀禮·士虞禮》:“迎尸一人,哀經奉篚,哭從尸。”漢·鄭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公羊傳·宣公八年》“猶繹,萬人,去籥”漢·何休注:“祭必有尸者,節神也。禮,天子以卿爲尸,諸侯以大夫爲尸,卿大夫以下以孫爲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魏書·高允傳》:“古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憑,致食饗之祀。” 尸shī〖动词〗 陈尸体示众(1)。《叔向贺贫》:其身尸于朝。——他自己被陈尸朝堂上。
尸shī〖名词〗 尸体(9)。《晏子不死君难》:枕尸股而哭。——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放声痛哭。《吊古战场文》:尸填巨港之岸。——[将士们的]尸体堆放在大河两岸。《瘗旅文》:见坡下积尸三焉。——看见坡下有三具尸体。 尸2屍shī尸体。《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而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行城子河,出入乱~中。”
尸1shī❶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诗经·小雅·楚茨》:“鼓钟送~,神保聿归。”(聿yù:句中语气词。)《国语·鲁语下》:“祭养~,飨养上宾。” ❷ 神主,神像。《盐铁论·复古》:“武王继之,载~以行,破商擒纣,遂成王业。” ❸ 主持,执掌。《诗经·召南·采》:“谁其~之,有齐季女。”《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盟者。” ❹ 尸体。《庄子·则阳》:“伏~数万。”《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长留。” ❺ 陈列尸体示众。《国语·晋语六》:“杀三郤而~诸朝。”(三郤xì:晋国大夫郤至、郤犨、郤锜。) 尸*屍❶shiCAAC ❶人或动物死后遗留下来的躯体:~骨/~首/停~/收~/行~走肉。 ❷〈文〉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活人:~祝。 ❸〈文〉牌位;神像。 ❹〈文〉占据职位而不做事:~位/~禄(白拿俸禄不做事)。 示众 示众押着罪犯在街上行走:游街 游行 游街示众:游示 以铁制刑具束颈游街:钳市 带枷示众:枷示 斩首后悬挂示众:枭(枭悬;枭首;枭斩;悬枭;枭首示众) 悬头 悬首 斩头而悬挂在杆上示众:枭示 枭令 斩枭 陈尸于市示众:尸 施 戮 肆 暴示 陈尸示众,以示羞辱:戮尸 车裂后陈尸示众:枯磔 明正典刑,陈尸示众:显戮 传首级示众:徇首 (当众惩罚有罪者以示警诫:示众) ☚ 斩首 被处决 ☛
尸体 尸体尸(尸骨;死尸) 丧灵 仆质 人的尸体:尸首 尸身 尸丧 尸灵 尸骸 身尸 死者的尸体:遗体 遗骸 遗骨 遗骴遗骼 遗形 遗身 遗躬 遗阴 尸体,遗体:降形 肉未烂尽的尸骸:枯骴 未葬的尸骸:露胔 道家指尸体:遗蜕 美女的尸体:艳尸 女子的尸骸:断香零玉 倒毙于路上的尸体:路尸 浮在水面上的尸体:浮尸 血淋淋的尸体:血尸灵 发硬的尸体:僵尸 干枯的尸体:干尸 枯腊 堆聚的尸体:骈尸 未完全腐烂的尸体:胔瘠 腐烂的尸体:腐尸 胔腐 殒胔 腐烂的尸体、骸骨:残尸败蜕 尸体焚化后骨骼烧成的灰:骨灰 骨殖 (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尸体) ☚ 身体各部 皮肤 ☛
无作为 无作为无成(老大~) 徒处 不胎孩 寂天寞地 没出息,没作为:没出产 没有出息:郎当 不成器 不成材 不郎不秀 不稂不莠 不成材的:下三烂 低劣不成材:驽散 不堪造就的人难以成材或取得成绩:粪墙不圬 不堪造就的人很难成材或取得成就:朽木难雕 朽木难凋 不堪造就的人无法成材或取得成就:朽木不雕 朽棘不雕 一点不成器:不成半器 人缺乏理想,没有志气,没有作为:庸碌庸庸碌碌 区区冗冗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碌碌终生 碌碌无为 鹿鹿鱼鱼 猥琐庸碌:琐碌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无为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尸(尸位;尸官) 居位受禄而无所作为:尸利 任官而无作为:窃食 官吏明哲保身,庸碌无为:持禄养身 退守无为:雌守 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没没 无所作为 屈居下位,无所作为:雌伏 软弱怯懦,无所作为:孱孱 畏缩不前无作为:驹伏辕 闭口不言,无所作为:括囊拱手 安静无作为:默塞 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尸居余气 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苗而不秀 终生守在家中,碌碌无所作为:老死牖下 无所作为的样子:陆陆
另见:失意 不合意 平庸 平凡 无能 无望 无用 ☚ 失意 不得志 ☛
牌位 牌位牌(灵牌) 位(灵位) 灵主 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牌位:生主 生位 写着死人名字的牌位:神主 木主、神主:庙 宗祠中祭祀的神主:閍主 写有恩人姓名、为恩人祈求福寿的牌位:长生牌(长生牌位) 长生禄位 宗庙、祠堂中或祭祀时设立的牌位:神位 宗祠中设的神位:尸(载~以行) 主(灵主;栗主) 魂牌 祖先的神位:家堂 木制的神位:木主 随军的神主:祢 众神主:诸主 (写着祭祀对象的木牌:牌位) ☚ 神具 丧葬具 ☛
死人 死人死者 古人 归人 朽脊 朽骨 死鬼(吊~) 异物(化为~) 土中人 槁骨腐肉 冢中枯骨 尊称死去的人:灵 对已故者的敬称:府君 对死者表示崇敬的称呼:英灵 对死者的婉称:仙(~西不归) 松下尘 称族中死者:门中 冤屈死的人:冤邱之魂 冤邱之首 无辜死去的人:梧丘之魂 怨恨而死者:怨骨 被水淹死者:波臣 未成年而死的人:殇子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祝代庖) 死亡已久的人:陈死人 众多死去的人:累累白骨 (已死的人:死人)
另见:将死的人 死亡 人死 尸体 阴间 墓地 ☚ 死者 为国牺牲的人 ☛ 尸古代祭礼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又引申为空占职位不做事情:~利/~祝/~居/~位/~官/~素/~禄/~宠。△~子(人名,书名)/~乡(古地名)/~罗/~陀林/~毗迦王(以上佛教用语)。以上不作“屍”。 尸屍shī式脂切,平脂。 ❶尸体,遗骸。《战国策·魏策》:“伏~百万,流血千里。” ❷祭祀时代表死人受祭的活人。《诗·小雅·楚茨》:“鼓钟送~,神保聿归。” ❸主持,执掌。《诗·召南·采》:“谁其~之,有齐季女。” ❹喻谓坐享禄位,不干实事。白居易《纳粟》:“连授四命官,坐~十年禄。” ❺陈尸以示众。《国语·晋语》:“杀三郤而~诸朝。” 尸人死后的躯体。《素问·缪刺论》:“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 尸 尸古代祭祀仪式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说文·尸部》:“尸,陈也。象卧之形。”段玉裁注:“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二义实相因而生也,故许但言陈。”尸,相当于后来的神主。《仪礼·士虞礼》:“祝迎尸。”郑玄注: “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古代祭祀祖宗必以尸代飨,尸以孙充当,因祖与孙昭穆相同。尸又分男尸、女尸。代表祖父之恩受祭的叫男尸,由孙子充当;代表祖母之恩受祭的叫女尸,由孙女充当。《礼记·曾子问》:“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幼孙,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亦可以臣下充任。《公羊传》何休注: “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商、周均以尸代祭,战国以后,尸逐渐被神主、画像所取代,因亦称神主为尸。 ☚ 尚飨 神主 ☛ 尸 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充任尸的人一般是臣下或死者的晚辈。《仪礼·士虞礼》: “祝迎尸”,郑玄注道: “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也就是让活人扮演死者,以便死者的神灵形象化。据《公羊传》宣公八年何休注: “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可见先秦以前,宫廷祭祀必设尸,并有等级规定。秦汉以后,设尸制度废弛。后世逐渐改用神主、画像。 ☚ 祭祖 祝 ☛ 尸屍shī❶尸体。如:死尸,尸骨,行尸走肉。 ❷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❸居其位而不作事。 尸[Ⅰ❶屍]shīⅠ ❶ (尸体) corpse; dead body; remains: 死 ~ dead body; corpse; 兽 ~ carcass ❷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person representing spirit of the dead person during sacrifices, usu. a child ❸ (姓氏) a surname: ~ 佼 Shi Jiao Ⅱ [书] ❶ (占据) hold a job without doing anything (like a corpse): ~ 位 hold a sinecure job ❷ (主持) direct; act in charge: 谁其 ~ 之? Who was the man directing it? ❸ (阵列) lay out ◆ 尸袋 body bag; 尸骨 skeleton; 尸骨未寒 (... while) sb.'s remains are scarcely cold yet; 尸骸 skeleton; 尸横遍野 The corpses lie all over the countryside.; a field littered with corpses; be strewn with dead (in the end); Corpses cover the plain.; Corpses litter the whole plain.; Dead bodies fill the countryside.; Dead bodies scattered over the wilderness.; The field [countryside] is strewn with corpses.; 尸居余气 critically ill with a weak breath; as good as dead; at one's last gasp; be more dead than alive; dead-alive;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尸蜡 lipocere; grave wax; adipocere; 尸身[首] corpse; dead body; remains; 尸体 corpse; dead body; remains; cadaver; 尸位 [书] hold a job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尸位素餐 feed at the public trough; enjoy the emolument of office without merit; entrench oneself in a position and do no useful work; get pay without doing any work; hold a sinecure job and eat white rice; hold down a job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hold on to one's post while doing nothing; occupy a post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neglect the duties of an office while taking the pay; take pay but neglect the office 尸神主。祭祀时,以孝孙或其他晚辈居于神位;或以木石之类作神主,代居其位。《天问》:“载尸集战,何所急?”王逸注:“尸,主也,集,会也。言武王伐纣,载文王木主,称太子发,急欲奉行天诛,为民除害也。”参见“荆尸”。 尸shī❶ 尸骨未寒|尸横遍野|尸居馀(余)气|尸禄素餐|尸位素餐
❷ 伏尸流血|焚尸扬灰|毁尸灭迹|借尸还魂|碎尸万段|行尸走肉
❸ 素餐尸禄
❹ 鞭墓戮尸|马革裹尸|五马分尸 尸尸,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象人屈膝彎身之形,可以視爲 “人” 字的變體,即以變體表示另一特殊意義。卜辭或指代表神靈接受祭祀的人,後或指宗廟神主、神像,故引申爲主體、主持之義。用爲屍體義較爲晚出,或説通 “屍”。卜辭、銘文或用爲 “夷”。 楚簡帛文作 ,从歹从尸从示,可隸定爲 “ ”。秦簡牘文作 ,古意猶存。參見319.死字條。 尸shī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屈膝向左的人,金文像下蹲,小篆像仰卧,作为意符生成的字都与人有关,如屍、屁、尼、尾、居等,作声符的字有: shi 阴平:鸤(鸤鸠) 上声:屎 xī 犀(犀利) 相关链接 “屋”中之“尸”与“厂”同,表示山岩。 尸(shī)“ ,陈也。象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式脂切) 甲骨文或作 、 、 ,金文或作 、 。黄德宽云:“尸,甲骨文、金文象蹲踞之形,本义为蹲踞。典籍借用夷。《论语·宪问》‘原壤夷俟’。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夷,踞;俟,待也’。”[1]或说这是东夷的一种习惯,古人叫夷踞,与中原人坐时以膝着地、臀压在足上的坐法不同。林义光《文源》说尸古与夷同音,疑为“夷居”之夷的本字。甲骨文、金文多借尸为东夷之夷,不见用于本义者。如競卣:“命伐南尸(夷)。”[2] 许慎说,人横陈而卧为“尸”。张舜徽云:“尸之言弛也,弛其四支,偃息之象也。尸本人卧之名,因人死横陈亦谓之尸,其后引申义行而本义废矣。”[3]《论语·乡党》:“寝不尸。” 尸部有二十二个属字。如“居”字下云:“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后来增加义符作“踞”。“届”字下云:“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声。”又如“尼”字下云:“从后近之。从尸,匕声。”又如“層”字下云:“重屋也。从尸,曾声。”又如“尻”字下云:“脽也。从尸,九声。”段玉裁注:“尻今俗云沟子是也。脽今俗云屁股是也。”古时尸体的意思只写作“屍”,而“尸”只表示身体的意思。后来文字简化,只保留“尸”字写法。 尸屍shī(3画)
 【提示】在异体字整理前,只有在表示 “尸体” 义时,“屍” 才是 “尸” 的异体;用于其他意义的 “尸” 均不能写作 “屍”。 *尸〔屍〕shī3画 尸部 尸体: ~首|死~|验~。 尸 ☚ 尸部 居 ☛ 尸屍shī甲骨文和周代金文象屈膝的人形。古书里把屈膝蹲着叫夷俟(sì,等待)。古部同夷。后来古书作夷,是屈膝义。甲金文常作东夷的夷用。有尸(夷)方。《说文》小篆字形稍变,说是陈列义。汉隶字形同。楷书一长撇与折笔连起,成尸字。古代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如:尸位素餐(比喻白吃饭不做事,占着官职)。后指尸首,即死人的身体。组词如:尸首|尸体。小篆有屍字,从尸从死会意,指尸体,同尸义(虽《广韵》另有shì音,似皴(cūn,指皮肤受冻等干裂)状。但极少用)。现作异体字。见《异体字表》。 尸屍★异◎常★常◎常
shī甲骨文、金文象形,象屈膝而蹲踞的人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尸”。本义为古代作为死者的代表而接受祭祀的活人,一般由死者的晚辈或臣子担任。(一说本义为蹲踞。)引申为主持、执掌、空占职位或拿着薪水不做事等。屍,表意,从尸从死,尸象人形,人死后的尸体。《异体字表》以“屍”为异体字。 【辨析】 ❶“尸”与“屍”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以“尸”作意符构成的字大致可分为三类:a.与身体有关,如“尸、尾、尻”;b.与脚或鞋有关,如“履、屐、屦”;c.与房屋有关,如“屋、屏、居、层”。 【构词】 尸骨(屍骨)∣尸骸(屍骸)∣尸首(屍首)∣尸体(屍體)∣陈尸(陳屍)∣借尸还魂(借屍還魂)∣死尸(死屍)∣验尸(驗屍)∣尸臣(尸臣)∣尸位素餐(尸位素餐)∣尸祝(尸祝)∣尸子(尸子)尸 (shī)象臥人之形。 【按】尸義爲陳列也。 甲骨文作 、 、 ,金文作 、 、 。 尸 ☚ 即 夂 ☛ 00001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