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诗二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诗二首

 

路上


 一乘双飞掠过柏油的路面,
 只扬起一些青烟的轻尘。
 举着千臂的冬树
 在路上揖着,迅速地退去。
 
 幽歌着的电讯木,
 三角与立方组成的住宅
 衬着青的远天。
 一切平静,我独自步行着。

苍茫


 傍晚的落霞,
 下垂到柔静的水底
 随夕日的消逝,
 渐渐黯淡至于无色。
 
 森然地,漠然地,无边的苍茫。
 荡然地,懵然地,无边的苍茫。
 驮着疲倦的浅紫的人间呢?
 没入丛丛的苍茫。

 这两首小诗写的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含蓄、凝炼、富感性。早期意象派诗歌是很强调“客观”的,诗人往往抓住事物瞬间给人的感觉,不做任何说明,而将它清晰、简洁地呈现出来。这里的“客观”是指感觉的原生性,排除了多余的“说明”,以它原有的形态出现,常见的事物有了神秘的美。
 钱君匋的诗能看出是深受意象派启发的。让我们先看《路上》。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独步走在路上,看到汽车驶过卷起青烟和轻尘,而车辆的迅速奔驰仿佛带动了冬树,它们一列列向后飞快地退去。这里,诗人写的是视觉误差,带给我们一种速度的美,这是现代工业的气息。接着,诗人又写了电线杆,这仍然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它象征着文明与进步。可见,诗人的审美情趣是现代感很强的。交织的电杆电线,组成了简洁的三角与立方的空间,背后是高远的蓝天。多么清新的画面!在这画面里,一个人走着,领略着这一切文明的标志。意象派诗人阿尔丁顿的《傍晚》,与此诗的构思很相似,由此可以看出,钱君匋对意象派的借鉴是达到了神会的程度。《傍晚》是这样的:“烟囱,一排接着一排,划破清澈的天空;月亮,一片破纱裹着她的腰,在烟囱丛中搔首弄姿,一个笨拙的维纳斯——这里,在厨房的洗涤格上,我肆无忌惮地望着她。”
 《苍茫》是诗人站在黄昏的湖边,观察将逝未逝的晚霞时得出的感觉。这里,落霞与湖水已融为一片,“日落江花红胜火”,夜来江水茫如烟。(借用并戏改白居易诗句),使我们感到一种怅惘的意绪。“森然地,漠然地,无边的苍茫。/荡然地,懵然地,无边的苍茫。”这些形容词和动词的连续排出,不是为了造成语感上的悦耳,而是它们本来就是诗人难言的感觉的一部分;不是抽象,而是具象,不是说明,而是呈示。在这个瞬间,诗人顿悟了生命的状态,人间是“疲倦的浅紫的”,人就活在这不可知其前途的“苍茫”之中。要注意,诗人的顿悟与景色的关系不是比喻的,它是与景色一起到来的,或者说是“情感”与“物象”的结合体。像庞德的《地铁车站》,主客观不可分开:“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这种感觉的原生性,使凝炼的诗行具有了更广阔的审美二度空间。

诗歌《小诗二首》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小诗二首

 

男人的星空


 不关心秋野的色彩
 不关心夕阳落山的地方
 意味多么深长
 
 不等在树前
 不向归巢的鸟儿
 打听天上的讯息
 不偷看挂在树梢的羽毛
 怎样骚动下一个黎明
 不躲在树后
 不知我在思考什么
 直到莫合烟的烟头
 把一身新衣烙成星空
 

槐香与五官


 耳朵们
 又在悄悄竞选翅膀
 在这没有蜂蝶翻飞的月夜
 我见最小的耳朵
 也在频频扇动
 
 耳边
 再没嘴的窃窃私语
 这一夜 所有的嘴们
 全部张开了深度
 为增强肺的活力
 
 留下的鼻子
 必须负起耳朵的责任
 于是 鼻子们都在听着
 听着满树槐花
 摇响的铃铛
 槐花开放的月夜
 眼睛没有改行
 眼睛最香

 
 李老乡的诗,像一颗颗怪味胡豆。他总是置身于让读者全然陌生的语境中,让诗的审美空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诗,就不再指向“理解”,而是指向纯粹的愉悦。就像一组幽默古怪的琶音,它唤起你的好奇使你身心放松,但它本身并无意去求什么深意。在西部诗中,这无疑是独特的一格。
 《男人的星空》写的是一个男人,在黄昏呆呆地站在那儿,他什么也没想,只是一个劲儿地吸烟。这种忘情而惬意的过程使他深深沉湎,不知不觉中衣裳被莫合烟的火星烫破。但诗人是怀着极为超逸泰然的感情去看待这一事件的,名曰“男人的星空”。这里,衣服被烫成若干小洞,诗人竟说那是“星空”,而且是“男人的”专利,真正是活得放松、活得有劲!你说这首小诗有什么深意呢?它没有。但是,你读后就是忘不了那片“星空”,它使人想到一些美好的事情。与这个洒脱的汉子比,更映照出我们庸常生活中的患得患失、自作多情(前两节的六个“不”的反面,就是我们常常陷入的情境)是多么无聊。这首诗短小平淡,但你会读出这是真正男子汉的诗。让我们也拥有这麻木的时刻吧,烦恼人生的小憩,该是多么难得!这是首脱尽人间烟火的诗吗?读者君,请你回答!
 《槐香与五官》无一字说“香”,但无一字不香。诗人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趣长笔短,活画了一幅槐花与逸思齐飞槐香共五官同放的图画。这首诗,具有一种描绘的非直观性。它的用意在于槐香,但用力之处却在五官,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诗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首诗的境界堪称奇诡有趣。为了烘托槐香,诗人将整体性的五官拆成互不干涉的“零件”,并用“××们”的复指人称,让它们形成不同的观赏者,有的还“改了行”。正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槐香,才使我们感到这首诗也散发出淡雅的槐香来——这是通感的作用,但更是诗人性情中古怪幽趣的因素使然。

诗歌《小诗二首》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小诗二首

 

初雪


 冬夜我听着初雪的雪声,
 想着一桨击碎水底的明月,
 江南的夏天是我们的,
 流两身汗寻一夜夏凉。
 
 冬夜我床头有着树影,
 有夜行人在长檐上踏过吗?
 谁的歌声像一阵轻风,
 掀开我的沉思如掀开窗子!

山居


 门外无叩门的啄木鸟,
 山径未逢缘客扫,
 我的思念高卧得这样舒适,
 看阳光摇老日月。
 
 一灯,一影,一囊,一壶,
 萧萧之声,只是我灵魂的足步,
 你听我:醉时高唱一章诗,
 山雨欲来又止。

 黑格尔说过:东方人更强调的是在一切现象里观照太一实体和抛弃主体自我。主体通过抛弃自我,意识就深展得最宽阔,通过摆脱尘世有限事物,就获得了完全自由,结果就达到了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
 我想,这里的“抛弃主体自我”,黑格尔是指物我同一的境界而言。的确是这样,中国士大夫精神如果说有很多条缺陷,那么它对艺术而言则有一条根本性的优长,即“心远地自偏”式的审美极致。在诗人直觉观照与自然化而为一的境界里,顿悟生命那怡然解脱的美好。
 史卫斯的这两首小诗就颇具东方风的清气。它们那么宁静,那么和谐,既含蓄平淡,又幽邃曲折。你看,诗人能在冬夜听到“初雪的雪声”。初雪何曾有声?不过是诗人的冥觉罢了。这种无声之声,是诗人灵魂深处的音乐,是他与初雪化为一体后,感得的内心的喜悦。这不是外射式的“体验生活”,而是内聚式的“让生活也来体验一下诗歌” 诗人“听”着“雪声”,下意识地产生了奇幻的联想, “一桨击碎水底的明月”。桨击水会发出清悦的泠泠声,被击碎的水中明月散成纯白的碎片,恰与雪片相似,多么曲折的暗喻!这里,声音、形貌都有了,更重要的是二者共同具有着一种清、雅、洁、寒、幽、寂的气氛!在冬夜体味到夏夜的趣味,诗人是怎样高超地调度他缪斯的空间的!?冬夜的床头投下朦胧的树影,诗人像一株树一样置身自然之中。那树成了活着的“夜行人”,悠悠走在长檐上。是诗人在走还是树在走?是诗人的灵魂在走着。“谁的歌声像一阵轻风,/掀开我的沉思如掀开窗子!”没有歌声,是那“初雪的雪声”,是一个东方诗人灵魂的声音吹开了生命的窗子啊!第二首《山居》与《初雪》在格调上是相近的,不过它更显得澹泊、高远一些——
 “门外无叩门的啄木鸟,/山径未逢缘客扫,/我的思念高卧得这样舒适,/看阳光摇老日月。”终日奔波于大都市的史卫斯, 自有内在灵魂的“山居”,那里悄然无声一派虚空气象。诗人一扫俗肠, “高卧得这样舒适”,与日月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一灯,一影,一囊,一壶,/萧萧之声,只是我灵魂的足步,/你听我:醉时高唱一章诗,/山雨欲来又止。”四个“一”,暗示诗人对现世物欲的淡漠,没有这等泰然通达的气度,何来丰富的灵魂之“萧萧之声”!?这是有与无的玄理,颇有禅家味道。实即空,空即实。物质和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古东方式的解释。最后两句,我与山雨,诗与山雨都化而为一,旷达闲逸、悠远空灵,诗人彻底遁了本心,与宇宙万象难分彼此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当然不能“山居”。作为诗歌欣赏者,我们愿意与诗人一道“醉时高唱一章诗”,不时地到“深山”走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