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企业本位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企业本位论Theory of Enterprise-based Economy亦称“企业主体论”。关于企业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种理论,由中国经济学家蒋一苇于1979年提出。企业本位论认为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企业作为经济细胞体是个“点”,通过横向的市场联系结成“面”,又通过国家的纵向管理而构成“体”。这样,以“活细胞”为基础,就会组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经济肌体。企业本位论的主要论点包括: 企业本位论 企业本位论Theory of Enterprise Standard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于1979年提出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以企业为基准,根据一个具有活力的企业的要求来设计宏观管理体制的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具有独立性的企业;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按照市场供求状况,对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可以自行增减、选择,具有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条件;在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下,企业应当具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在经济方面应是经济利益的关系,国家对企业的领导采取经济手段。蒋一苇在这个理论中将经济体制分为:国家本位制、地方本位制和企业本位制三种模式。他认为前两种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以企业为本位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政权组织的国家,对企业监督和管理,不是从企业内部直接指挥企业的日常活动,而是从企业外部实施监督和管理。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应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经济手段:制定经济政策,实行经济立法,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企业本位论的提出,在经济理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它不仅给社会主义企业进行了定性和定位,而且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经济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入。 ☚ 蒋一苇 职工主体论 ☛ 企业本位论 企业本位论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一种理论。它是由经济学家蒋一苇在1979年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必须首先确立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及其基本模式,以此为基础来构筑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各项宏观体制,要立足于企业,服从于增强企业活力这一客观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细胞体是个“点”,通过横向的市场联系而结成“面”,又通过国家的纵向管理而构成“体”。这样,以“活细胞”为基础,就会组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经济肌体。企业本位论的主要论点有: (1)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 (2)企业必须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有机体;(3)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4)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经济关系。国家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应当分离,国家应当从外部领导和监督经济组织。 ☚ 企业内部人控制 企业主体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