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叶蝉tea green fly茶树芽叶重要害虫之一, 属同翅目叶蝉科, 俗称叶跳虫、浮尘子、蜢虫等, 它包括小绿叶蝉属(Empoasca)的几个不同的种。 分布与为害 国内各茶区普遍都有发生。浙江等地一般以小绿叶蝉 (Empoasca flavsescens Fab-ricius)为主。据葛钟麟教授抽样鉴定, 安徽、江苏、湖南、广西和广东海南岛茶区则以假眼小绿叶蝉(E.pirisuga Matsumura)为主, 实际发生中常是几种小叶蝉的混合种群。均以成、若虫刺吸芽梢汁液, 使叶片失绿,叶脉变红, 叶质粗老, 严重时芽梢红褐焦枯,芽叶萎缩, 状如火烧。受害叶制成干茶, 碎末增多,滋味较涩,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全年以夏、秋茶受害较重。除茶树外, 还为害大豆、花生、猪屎豆及桃、梨、桑、棉、菸等作物, 甚至马唐等茶园杂草。 形态 小绿叶蝉体长(包括翅长)3.3~3.7毫米,淡绿色, 复眼色灰褐, 前胸背板与小盾片淡鲜绿, 常有白色斑点, 前翅透明, 微带黄绿, 周缘具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 具珍珠折光。足黄绿色, 但胫端及跗节青绿色, 爪褐色。虫体死后只足端部保持青绿色不变, 体部常变成黄色或橙黄色。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 (包括翅长)3.5~4.0毫米, 淡绿至黄绿色, 头顶中部有两绿色斑点, 头前有两绿色小圈。复眼灰褐, 其周缘亦常绿色。头及前胸背板均无淡白色斑点,仅小盾片中间及端部有淡白斑,前翅透明,前缘基部绿色, 翅面微黄, 端部略带烟褐、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小绿叶蝉卵新月形, 长约0.8毫米, 乳白色渐转淡绿, 孵化前头端呈现一对红色眼点。若虫共5龄:1龄长约0.95毫米, 乳白色, 体表疏覆细毛; 2龄长约1.3毫米, 淡黄色, 体节分明; 3龄长约1.64毫米, 淡绿色, 翅芽始现; 4龄长约2.08毫米, 淡绿色, 翅芽明显; 5龄长约2.24毫米, 淡绿色、翅芽伸达第5腹节。 小绿叶蝉一年发生代数各地不一, 在安徽年约10代, 广东海南地区一年可多达17代, 各地以成虫在茶丛叶背, 甚至在冬作豆类、杂草或其它植物上越冬。在广东、云南一带则无明显越冬现象。长江下游越冬成虫一般于3月间当气温上升稳定达10℃以上时, 开始活动产卵; 4月上、中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月至一个月发生一代, 直至11月降温为止。由于发生代数多,成虫产卵期长, 致使前后世代重叠发生。成、若虫均趋嫩危害, 多栖于芽叶背面活动吸食, 且常以芽下二、三叶虫口为多。常喜斜向横行。除幼龄若虫较迟钝外, 3龄后活跃, 稍受惊动即跳去或沿茶枝迅速向下潜逃。成、若虫均畏阳光, 怕雨湿, 阴雨天气或露水未干, 都不活动, 晴天晨露干后, 在蓬面活动渐趋频繁, 但中午烈日照射则多转向丛内, 徒长枝芽叶上虫口增多,成虫喜作丛间短距离飞行, 羽化后一、二日即可交尾产卵, 卵多产于芽下2~3叶节间嫩基皮层下, 叶柄及主脉中次之。每雌蛾产卵9~32粒, 春季最多, 秋季次之, 炎夏最少。 发生与环境关系 小绿叶蝉适宜在旬平均气温15~26℃、时晴时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旬平均气温超过28~29℃、高温干旱或连阴多雨均不利于繁殖。因此, 常年以夏前、秋后两次出现虫口高峰,呈双峰型, 且常以前一虫峰最高, 夏茶受害较重。据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报道, 由于各年气候影响不同,双峰可提早或推迟到来, 呈现早双峰型或迟双峰型,个别年份因冬季低温, 越冬死亡率大, 春季气温回升慢,虫口增殖未及形成高峰,已至炎夏即受高温抑制,待到秋季才累增出现一次高峰, 全年呈单峰型。第一高峰始期出现的迟早, 主要取决于1、2月份平均气温总和的高低, 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1、2月份平均气温总和愈高, 虫口高峰始期出现愈早,危害相应愈重。浙江杭州茶叶研究所对小绿叶蝉第二虫口高峰始期分析与7月份日均温高于29℃的天数及其超过29℃的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29℃以上天数、积温越多,第二虫峰到来越迟。就茶园环境来说, 树势郁闭、芽叶稠密、留叶较多、杂草丛生、间作豆类较多均有利于小绿叶蝉的发生和危害。在茶树品种间,以萌发早、芽密、持嫩性较强的品种较易受害。小绿叶蝉的天敌,至今尚少记载, 已知有多种蜘蛛扑食, 云南发现一种圆子虫霉寄生, 雨季常易流行, 四川近年发现绿叶蝉缨小蜂进行卵寄生。 防治 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 根据虫情适时喷药。在茶园管理上主要是及时除草, 减少虫源, 及时分批采茶,消灭大量虫卵并恶化其营养和繁殖条件,压低虫口。在发生季节, 应根据虫情预报和进行代表性地块虫口检查, 适时开展药剂防治。虫口检查可按五点取样, 清早趁晨露水未干前,每点随机抽查具2~3叶以上的芽梢40个, 或全开展嫩叶100片,轻轻逐一翻看 (已触动的芽叶不查), 分别记载成、若虫头数,统计百芽或百叶虫口。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调查, 在虫口盛发上升季节, 当平均百叶虫口达10~15头、初期被害芽叶占5~8%时, 根据天气趋势及时喷药防治。通常可在丛面喷施40%乐果或80%敌敌畏2 000~3 000倍液, 50%辛硫磷、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或90%巴丹2 000倍液, 20%杀灭菌酯, 2.5%溴氰菊酯或10%除虫精6 000~8 000倍液,喷药应力求在一个茶季结束或一批茶叶采下后进行,并注意下批茶叶采摘前留有一定的安全间隔期。如局部需早春防治, 则宜抓紧, 在越冬成虫产卵前用药。 小绿叶蝉peach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flavescens(Fabricius),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中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未发现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生:也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寄主有棉、大豆、花生、稻、麦、玉米、苹果、杏、桃、梨、茶、桑、油桐。食性极杂。成虫体长3.3~3.7 mm,淡绿色;头部向前突出;前翅近透明,周缘有淡绿色细边。末龄若虫淡黄绿色,头冠及腹部各节生白色细毛。一年发生5代以上,以成虫在绿色低矮植物叶背越冬,偏北地区则在枯草、落叶、树皮缝隙中蛰伏。若虫共5龄,成、若虫隐于棉叶背面刺吸汁液,被害后叶片变黄,并自周缘逐渐卷缩,以致全叶凋萎。卵散产于新枝及叶脉组织内。一般在棉田进行药剂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