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病
小儿胃病按其病因及病变可分热性与寒性两种。
小儿热性胃病 亦称小儿胃热症。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消化希拉亢盛,热积胃中,胃火失调所致。过食锐、热性,辛、酸、甘味之食物,乳母患热性病影响小儿胃腑等,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为胃痛,烦躁少寐,泛酸,吐黄绿色苦水,腹泻,泻物稀薄而臭秽,食物消化时疼痛,不思乳食,有时发热,小便黄少,气味浓,唇红,舌红苔黄,脉象细数而紧,遇热则症状加重,治宜以清希拉热邪,调胃火为原则。药物可选用无敌宝丸、金色诃子五味方,用冰糖水送服。
小儿寒性胃病 亦称小儿胃寒症。主要由于胃部消化三能(调火赫依、消化希拉、腐熟巴达干)失调,巴达干偏盛而损伤胃功能所致。长期进食不易消化之硬、生、冷食物,或过饮过食不相宜的辅食;或饮食温凉不调,积滞胃中,损伤脾胃;或乳母过食寒凉生冷,致乳汁寒薄,以致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或母乳内催动巴达干赫依之成分含量过多以及居处寒凉潮湿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为胃胀,嗳气,干呕,肠鸣、消化不良,泻下不消化之食物,或吐粘性苦水,有时胃绞痛,有时嗜食,但因不能转化谷气,饮食不入,肌肤逐渐消瘦,舌淡苔白,小便清长而多沫,脉象缓细而沉。治宜以补益脾胃,平息巴达干赫依为原则。药物投五味石榴方、诃子十味方、五味清浊散,用红糖水或白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