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疗法在口腔颌面的应用
人体的生理过程都与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组织的营养有密切联系。这就是神经与营养学说。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对机体起主导作用。机体病变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和组织营养障碍,使疾病发展。如阻断这种不良刺激,和形成对大脑的良性刺激,则可促使功能好转,使疾病向好的方面发展以至痊愈。封闭疗法就是根据此原理,利用普鲁卡因阻断炎症病变对大脑皮质的不良刺激,并形成一种弱的良性刺激,改善组织的营养,提高组织的生活力,使炎症病变有一个恢复以至消退的过程。封闭疗法可与抗生素类药物同时应用。口腔颌面部一些炎症,如急性尖周炎、智齿冠周炎、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可应用封闭疗法。封闭疗法对炎性病变有如下的作用: 在炎症发展的初期即浆液性浸润阶段,封闭疗法可使炎变停止。封闭疗法可促使脓肿较快局限,有利于及早切开引流; 当肌肉因炎症而处于病理状态时,可使肌肉张力恢复常态,挛缩消失,使毛细血管的紧张力和渗透性由病理变化转为正常状态; 如口腔炎症引起牙关紧闭,封闭疗法可使其缓解; 颞颌关节因翼外肌痉挛而发生功能紊乱时,也可用封闭疗法使其缓解。注入体内的普鲁卡因须经过肝脏分解和肾脏排出。肝、肾功能减退的病人,不宜应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经过一次封闭疗法后,局部反应没有好转,继续恶化,或经过一个疗程而无明显疗效时,皆应停止使用。封闭方法 应用0.25%或0.5%普鲁卡因溶液。口腔颌面部常用的封闭方法有:
❶口内封闭疗法: 多用于急性尖周炎和冠周炎等口腔疾病,根据病牙的部位,封闭有关的感觉神经,注射方法和阻滞麻醉相同,下牙则封闭下齿槽神经; 上牙则封闭上齿槽前、中、后神经。每次注射低浓度普鲁卡因5~10ml,每日一次,有消炎止痛效果。
❷颞下三叉神经封闭疗法: 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运动神经纤维有嚼肌神经、颞深神经及翼外肌神经,分别分布于嚼肌、颞肌和翼外肌,封闭此神经,可以阻断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的刺激,减轻其所引起的牙关紧闭,有利于炎症的治疗和消退,还可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此封闭疗法的穿刺点,在颧弓之下,相当于乙状切迹的中点,约在耳屏前2.5cm处,注射时用长针头,垂直刺入2.5~3.5cm深,注射低浓度普鲁卡因溶液5ml,每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每次注射的量和间隔时间多少,可根据症状的变化来调整,如封闭后症状有好转,可继续用同法封闭。如用5ml封闭后,症状没有好转,可加大用量至7~8ml,或加大药物浓度。如用5ml封闭后,开口度变得更小,则可减量,或隔日封闭一次;如封闭一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疼痛加重,则不应继续封闭,或待疼痛消除后,再继续封闭。
❸颈部封闭疗法: 此法是用普鲁卡因溶液封闭颈部交感神经节,适用于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如智齿冠周炎、颌周间隙感染、面部疖肿、颌下淋巴结炎、腮腺炎等。封闭方法,使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确定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的相交点,在此点的上方或下方作为穿刺点,或以环状软骨的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相交点作为穿刺点。先注入1%普鲁卡因溶液少许,使成皮丘,然后垂直深入。再注入1~2ml,换用腰椎穿刺针,由穿刺点垂直刺入。深达第六颈椎横突,此时应将颈部器官向内推移,注意勿伤及血管。刺入深度约为4~4.5cm,然后将针稍向外抽出,再向内侧刺入,固定部位后,注入0.25%普鲁卡因30ml,注药前应将空针抽吸,看是否有血,以防注入血管中。封闭后可出现颈交感神经传导暂时受阻的征象,如同侧上睑下垂、结合膜充血、面色潮红、瞳孔缩小、汗液分泌减少、面部皮肤干燥等。这些征象的出现,即证明注射准确。
封闭疗法的反应与并发症 口腔内封闭疗法,注射后2~3小时,局部可有发热、发胀及隐痛的感觉,有时也有疼痛较重者,但这些感觉都是暂时的,最长仅延续5~6小时即消失。也有引起体温升高者,1~2日后恢复正常。有些反应是因注射量较大,使局部组织过度紧张所致。所以注射量应视不同部位而定。大量应用普鲁卡因作封闭疗法之前,应先作皮内试验,以防发生普鲁卡因过敏反应。颈部封闭时,如刺破大血管,可造成颈部血肿;如刺伤臂丛,可引起手臂麻木; 药物注入肌肉,可引起颈部、肩胛部剧烈疼痛; 如喉反神经受阻滞,可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吞咽不便; 注射时如消毒不严,可造成深部感染,应密切注意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