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波浪式发展的理论
邓小平在设计和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波浪式发展的思想,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使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上,邓小平运用波浪式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的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理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总结了近14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提出了我国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理论。他说: “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国真正干起来是一九八○年。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三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 ‘四大件’ 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五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六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都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6页)邓小平又说: “那五年的加速发展,也可以称作一种飞跃,但与 ‘大跃进’ 不同,没有伤害整个发展的机体、机制。那五年的加速发展功劳不小,这是我的评价。治理整顿有成绩,但评价功劳,只算稳的功劳,还是那五年加速发展也算一功? 或者至少算是一个方面的功? 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可能顺利进行。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6—377页)同时指出: 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我认为,经济发展呈波浪式前进,具有普遍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他说:“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 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邓小平关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理论,正是抓住了经济建设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能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呢? 这是因为:
❶社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的周期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呈周期性,呈现出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状况。
❷社会主义经济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渐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后,物质财富有了巨额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表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❸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一些新型技术产品经过一段时间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一批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使整个经济达到一个新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❹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过一段时间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经济的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2) 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方面,邓小平运用波浪式发展理论,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分配制度方面存在着平均主义、“大锅饭” 的现象,结果大大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邓小平总结了我国分配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理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5页)随着经济的发展,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一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脱贫与致富的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援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 ‘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时候,就是突出地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总之,就全国而言,我们一定能够顺利解决沿海同内陆的贫富差距问题。
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正是找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和失误,也由于历史上小生产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致于把社会主义的平等理解为平均,把共同富裕理解成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抹煞了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差别,结果大家一起贫穷。事实证明: 在分配问题上也只能采取波浪式前进的方式,承认差别,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它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即由不平衡到平衡。因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人,先富裕起来,必然产生巨大的示范力量对周围产生震动和影响,带动其它地区、其它企业和其它人致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大家能较快地富裕起来。同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可以增强国家、地方、集体的经济实力,才有物质条件帮助落后地区、企业和个人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 “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 这也是在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前提下提出的。
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理论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是合理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这个最大的实际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