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寻陆鸿渐不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寻陆鸿渐不遇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下一篇: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 诗词简介: 这首诗写寻访陆羽不遇的情形。陆鸿渐,陆羽,字鸿渐,曾著《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他和皎然曾同住杼山妙喜寺,二人交谊很深。诗中并没有正面介绍陆羽本人,而是描写他所居的环境和邻居的回答,从侧面烘托出陆羽疏放不羁的隐士形象。本诗虽为律诗,却不拘泥于对仗,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式、轻灵浅淡的笔调,传达出一种飘逸清雅的意趣。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诗: “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寻陆鸿渐不遇皎 然
这是一首题写友人乔迁,过访不遇之作。陆鸿渐,名羽,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又号竟陵子。终身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佛与茶,素有不解之缘,饮茶时和敬清寂之情感体验,可以帮助信徒对佛理之领悟。这也许是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过从甚密的潜因之一吧。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首联写作者到陆羽新居所见之景。新居虽离城不远,然显得十分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方能见到。“郭”指城郭,代指热闹之所;“桑麻”指林间,代指幽僻之地。这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之意境颇为近似。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颔联紧承首联写景。前者重远,后者就近;前者在于阔大,后者抓住细小。由于陆羽“移家”不久,自然宅旁之菊花为“近种”,且“未着花”。菊花自陶渊明之后,倍受隐者之青睐。这里对菊花之着力渲染,不仅交待了作者过访之时间,而且隐含着对所寻者个性志趣之烘托,写来自然平淡,素朴归真。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颈联笔锋一转,由写景进入叙事。首句用一带声响的动作以动写静,敲门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次句对特定环境中的心理进行描述,写出作者的茫然与不舍。诗到此处才点明“寻”而“未遇”之主题。从行动描写到心境刻画,既简洁明了,又入情入理。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尾联以邻居之答语作结,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谓异曲同工。这里既活脱脱地勾勒出邻人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十分怪异的神态,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意生言外,耐人回味。 通览全诗,描情画景,写己写人,不事雕琢,明白如话;不用对偶,自然合律。和谐而流动,平淡而隽永。虽寻而未遇陆羽,却将陆羽性疏放不俗,不以尘事为念这高人襟怀与逸士风度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似疏则密,似浅则深,“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侧面烘托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大了全诗的信息容量,加浓了全诗的审美情趣。凝练简明,含而不露,“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近人俞陛云《诗镜浅说》中所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实为至论。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①。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②。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③。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④。 【作者小传】 皎然(720? —?),俗姓谢,字清昼,晚年以字行,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应举不第,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漫游各地,到过长安,后定居湖州。生平见《宋高僧传》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其诗有盛名,与陆羽、顾况、刘长卿、韦应物等许多诗人唱酬,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并有论诗专著《诗式》,标举意境,归纳风格,提示作诗技巧与方法,品评历代诗人诗作,开以禅论诗之先河。今有《皎然集》(一作《杼山集》)十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陆鸿渐:名羽,号竟陵子,因避乱居湖州,隐于苕溪,精于品茗,著有《茶经》。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年间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诗中前半写陆羽所居之环境,可见其地之幽僻及隐士之情趣,托出诗人乘兴而来心情。第五句一转点出题中的“不遇”,接着又转写临走时问讯邻居,而西家的回答更烘托出陆羽云游世外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仄合律,但通首不用对偶,即所谓“散律”。 【注释】 ①二句意谓新移的家虽近城郭,但田野小路两边全是桑麻。郭:外城。②二句意谓近宅的篱边种着菊,但秋天以来尚未开花。③此句意谓想离去但又想到西边邻家去问讯。④二句写邻居的答话。报道:回答说。归时每日斜:回来经常在日斜落时。一作“归来日每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