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教育改革
1941年4月全省第一次教育会议*后,山东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有了较大地发展。但严重地存在着旧型正规化、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1944年11月在全省第三次行政工作会议上,黎玉主任委员作了《彻底实行教育改革,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的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要求,确定“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和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的文化教育”的新方针。使教育更好地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改革的措施是:(1)转变普通中学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学生成份,以训练在职干部为主。(2)公办高小,根据具体情况,每县可设一二处,以轮训村干部为主,并轮训村学教师一部。民办高小,采取无固定校址,用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员由中心村学教员兼任,先以联防区为单位试办。(3)群众教育转变以儿童为主的小学,大量开办以成人为主的村学。学习教育英雄张健华创办“庄户学”的经验,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按照群众运动的方法进行教育。两年来的教育改革成绩显著,但在改革中也产生了某些偏差:(1)取消普通中学;中断了未来干部的培养。(2)重视了成人教育,又忽视了儿童教育。(3)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地强调了政治教育,强调了结合实际,忽视了群众的文化需要与系统的思想教育。(4)对小学教员的团结使用和改造,要求过高;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排斥歧视知识分子和清洗小学教员的现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