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孵化史history of poultry-hatch中国古代的家禽孵化,由完全靠自孵到人工孵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生产者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生产技术经验。 自然孵化阶段 家禽的原始孵化技术已无从考证。先秦时的文献记载,表明了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家禽的自孵本能。如《夏小正》记载“正月鸡桴粥”。桴即“枢伏”;粥即养育。这是首次记载的鸡生蛋、孵育雏鸡的自孵现象。战国时的《逸周书》记载了“大寒鸡始乳”。指出了“大寒”这个节气,鸡开始孵小鸡。人们已通过实践观察,认识到鸡的孵化育雏的最适宜的季节为正月和大寒以后。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创造出了鸭蛋由鸡代孵的寄孵方法,解决了鸭不能孵化育雏这一问题。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有“鸡孵鸭卵,雏成入水”的明确记载。这就给鸭的繁殖创造了条件,使养鸭业出现较大的发展。这一创造直至今天,民间仍在沿用。 人工孵化阶段 宋代,首次出现家禽人工孵化技术,并不断有所创新。宋代罗愿的《尔雅翼》和赵希鹄的《调燮类编》记载“其(鸭)生子多者,不暇伏,则以牛粪妪而出之”。这是中国首次记载的人工孵化法。它是利用牛粪发酵产生的热能进行家禽人工孵化。 明代,中国家禽人工孵化技术渐趋成熟,孵化家禽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介绍了粟火孵、稻糠孵的人工孵化技术,以千卵以上集中孵化。当时出现了孵化家禽的哺坊,使家禽养殖业得以大发展。这一时期,还逐步认识到种鹅、种蛋的选择对养殖业的重要性。《物理小识》指出:“鹅以一岁再伏者为种,八月生卵可菢,五六月生卵,热不堪菢。四月出者良。禽惟鸭不能菢子。”又介绍“取其卵听之而别雌雄”的方法。在选择种蛋上,则用碰击种蛋法,听其击声辨别“卵毈”。至于外界因素对种蛋在孵化上的影响也有所认识,指出“伏卵忌磨声,鹅绞车声”等。 《物理小识》指出二三月孵化种蛋当为最适宜之季节: “鸡伏二十日乃碎啄而出,三日乃能行。卵晋二三月即伏不出少矣。”这时候种蛋的孵化率和出雏率最高。 清代家禽人工孵化技术更趋成熟。这一时期,民间的专业性哺坊大量出现。孵化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提高,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多种多样的人工孵化法。如“炒麦孵化法”、“炒糠孵化法”和“马粪孵化法”。这些人工孵化方法的应用,大多集中于农村的专业性哺坊。由于集中孵化,方法简便易行,批量又大。因而推动了农村养禽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人工孵化法的应用,在技术上仍属于间接加温法,以利用热能为主,以蛋与蛋之间的热量相互影响,使种蛋孵出苗雏为目的。 清末,又出现了直接加温的“炕孵”和“火孵”技术。如福建闽县“将鸭蛋置于糠内,以桴炭之火微熏之”。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华南的桶孵法和长江流域的缸(炕)孵法。华南的桶孵法又以广州法和潮州法为代表。其主要方法为:将种蛋放入热谷桶中,达到一定的温度,继而又依靠发育蛋产生热量,即按时孵出。这里主要的是控制适宜的孵化温度,不能或高或低,否则会导致死蛋和推迟出雏时间,影响出雏率和孵化率。长江流域的缸(炕)孵法又以浙江的萧山法和江苏扬州法为代表。炕孵法,关键技术为掌握火候。《豳风广义》对炕孵技术作如下描述:“火菢莫巧,只要人殷勤看守,温和之气不绝,不唯出齐,亦且速而无坏卵。若乍寒乍热,不唯出之不齐,卵亦多腐坏不成。”在炕孵法的基础上又有“看胎施温法”的创造。即依种蛋的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温度,以保证种蛋的胚胎正常发育。清代黄百家的《哺记》,对种蛋胚胎发育不同阶段有细致而精确的记述:“穴壁一孔,以卵映之,次日即见一小珠,熠耀其中,甚亮而白。三日,其珠见红稍大;四日,色正红,如小钱样;五日,如大钱而略似血残;六日,见血生头,状如蜘蛛,是日或间有坏而迟者,是为六日危。七日,生眼一只,黑细如菜子,雄左而雌右。”指出了种蛋孵化第一周为关键时期,并首次利用种蛋孵化期的胚胎发育辨别雌雄。 这一时期又创造了嘌蛋法,即事先计算好市场远近和孵化所需天数,在孵化后期进行长途运输,使种蛋到达目的地后即出雏,可以立即投入市场。这是建立在对禽蛋胚胎发育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