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词《忆秦娥》 - 汪元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词《忆秦娥》 - 汪元量诗词鉴赏《忆秦娥①·汪元量》 笑盈盈②。晓妆扫出长眉青。长眉青。双开雉扇③,六曲鸳屏。少年心在尚多情。酒边银甲弹长筝。弹长筝。碧桃花下,醉到三更④。 ①忆秦娥,词牌名。 ②笑盈盈,微笑对人;举止、仪态美好。 ③雉扇,古代帝王仪仗用具之一。 ④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这是作者通过表达思念伊人,寄托内心惆怅的词作。自我言语之间流露出对美丽女子的笑容依旧的回想。词作忧郁淡然,愁思绵长,但却令人读来意味深长。 词的开篇,作者追思佳人美丽往昔,以轻松愉悦的笔法引起。“笑盈盈”词句虽然短小,但用意却很深远,作者以轻灵妙美的笑颜描述,反写内心的愁思。随后笔锋突变:“晓妆扫出长眉青。长眉青。”一个特色鲜明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运用反复手法:通过凸现人物眉毛的特征,描绘出美人的整体影响。“双开雉扇,六曲鸳屏”,“雉扇”“鸳屏”,这是两个典型的帝王用物,作者暗含对亡国故土的哀思。这是一种巧妙的表达。 “少年心在尚多情”,作者实际在自语本身,胸怀大志向,报国情感始终不断,言辞之间,同样流露对不被发现重用的苦痛。随之才有了“酒边银甲弹长筝。弹长筝”。苦闷忧郁,闲得寂寥,只能在弹动长筝时寄托愁情。“碧桃花下,醉到三更”,在这虚度光阴的心绪下,作者醉酒沉睡树下,直到夜半。 作者精练传神的构思,令人叫绝,以一当十,玲珑跳跃,景情相生,笔下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描绘出来了。 这首词作的意象是桃花。桃花人面,妖娆多姿,是妙美女子的化身。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桃花意象显示青春妖娆、但又稍纵即逝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往往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桃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心境美丽,桃花落下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的感叹。 ●汪元量(1241~1317后)南宋末年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或稍后,以词章给事宫廷,不久,为宫廷琴师。宋恭帝二年(1276),元兵入杭州,俘恭帝、皇太后、太皇太后先后赴大都,汪元量随之北行。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恭帝等于至元十九年被迁往上都(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二十一年,又被迁往今西北内地,汪元量仍随行,到过祁连山一带。以后,又因祭祀到达过四川青城山及五岳。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恭帝学佛学于土番(今西藏)。元量即以黄冠道人的身份南归,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并数次到庐山。 ●忆秦娥,参见第233页相关介绍。 ●古筝。古筝远在秦朝就已在我国流传,由最初的民间乐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五六根弦发展到唐代十二三根弦,直到明清多为十六至十九根弦,经过不同地区历代演奏家的发展形成不同流派风格各异、曲目丰富、雅俗共赏的良好局面。目前古筝多为二十一根弦。其音色秀丽,既适合独奏又适合合奏。近年来经过不少作曲家演奏家的努力,古筝曲目在不断地增加,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 汪元量“沉醉三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传言玉女 钱塘元夕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此词写元宵节,从中寄托了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之情。词采精练感人,读来,令人酸泪暗流。 上片写道“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作者写的是眼前依然一派繁华,跟谁一起分享呢?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苦中作乐,苦不堪言。“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着敌骑的漫漫的尘埃。想起繁华尽逝,青山如旧,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伤感之情自然流露。“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作者心中明白钱塘江潮涨潮落仍像从前,往日火树银花,灯光锦簇。“羞”字指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不知亡国之羞。“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作者伤感地表白梅花凋残,春光不久。腹有满腔之愁,只能寄托在哀声悲音之中。“离愁聊寄,画楼哀角”,作者词尾写离愁苦闷之时,又聆听着幽咽角声,恰如挽歌,令人伤心至极。 这首词作为元兵兵临于城下之时,在其词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大厦将倾前夕的危机感,言辞之间,有的只是叹息和无助。 少年心在尚多情。 碧桃花下,醉到三更。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宋词《忆秦娥》 - 汪元量诗词鉴赏《忆秦娥①·汪元量》 如何说。人生自古多离别。多离别。年年辜负②,海棠时节。 娇娇独坐成愁绝。胡笳吹落关山月③。关山月④。春来秋去,几番圆缺。 ①忆秦娥,词牌名。 ②辜负,亏负。 ③胡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乐器,发音悠长、凄厉,故而常用来表现思乡、哀怨之情。 ④关山月,关、山、月三种因素蕴含于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故而人们往往以此作为远在异处的代名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言语之间表露思念离愁的凄苦。 词的开篇写道:“如何说。人生自古多离别。多离别。”“如何说”三个字,表达作者苦不堪言,无从说起的痛苦与郁闷。言辞虽短,但明确了全篇的情感基调。“多离别。多离别”叠词连用,韵味深长。作者将离别之苦诉说得悠长而无奈。在作者心间,漫漫离别,无期相会,心中的凄苦无法言说。“年年辜负,海棠时节”,亏负心情何来?是因为到了这个时节,海棠盛开,美好的时光,淡淡萦绕在心头的是丝丝的悲伤、离别,回想飘零世上,面对的众多纷争,作者陷入痛苦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多少次幻想这个时节,多少次期盼悦目快慰的赏花场面,可是此刻是何样的感觉呢?“娇娇独坐成愁绝”,作者依然表达的是别离的思念。此刻佳人愁苦、心灰意冷的容貌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怜爱。幻想佳人泪眼蒙眬,无语凝噎。作者耳畔响起古时琴声传来的场景,思绪中浮现忧伤的乐音: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悠悠十八拍中意,弹到关山月落时。随后作者写道,胡笳的悠长、凄厉,勾起思乡、哀怨之情,想着飘零不定的境遇,抒发忧乡去国的情怀。词的尾句“春来秋去,几番圆缺”作者再提时光流逝的飞速,月明晦暗中蕴含自己的伤春之情和羁旅飘零、志向未酬的失落之意。 ●忆秦娥,参见第233页相关介绍。 ●汪元量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宫廷生活。如《莺啼序·宫中新进黄莺》《汉宫春·春苑赏牡丹》《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这些词辞采华美,结构缜密,虽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丽而不堆砌,工致而不晦涩。后期词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变化。在大都期间,有一组《忆秦娥》,还有《人月圆》《满江红·和王昭仪韵》《莺啼序·重过金陵》等,继承并发扬了陆游、辛弃疾、陈亮爱国词的传统,不事雕琢,直抒观感,言显意真。 关山月,唐宋诗词中典型的表达别离思乡之情的意象,历代诗词名家,以此道尽心中的凄苦愁绪。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在内容上传承古乐府的风格,诗人笔力雄浑宏大,词采精练传神,令读者赏心悦目、心襟舒畅,壮阔之中含有悠长的愁苦思绪。 诗的开头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作者经典刻画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明月凄清、天上苍茫,玉门关外使人离愁满胸间,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作者随后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九死一生,家人思念的苦衷自然不用多说。“不见有人还”一语点破征战凄惨的境况,作者同时也在强化亲人离去的苦难意象。后四句“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作者描写征人遥望边地而思念家乡亲人的惆怅,推想妻子家人月夜高楼处企盼归期,最终失望悲绝,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恰恰与诗人《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同一情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让读者体会到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凄惨状况。 月是词作的意象。是望远思归的象征。正因月到圆时,正是团聚的日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古绝唱写尽了思乡。在思乡者的眼里,月是故乡明!离家千里,天各一方,飘零他乡,归期无限,虽然与家人共对明月,却只是“今夜月明人尽望”,无限的伤感无处倾诉。 人生自古多离别。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