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育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兴建体育场地设施。1955—1959年,在郊县兴建了金山、松江、青浦、嘉定、川沙县体育场和南汇游泳池。60年代初,在奉贤、松江等7个县建立了游泳池。70年代初期,陆续建造上海、南汇、奉贤等体育馆。80年代, 国家体委组织开展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评选工作, 体育场馆必须有一场、一池、一馆的配套设施才符合评选先进县的条件。上海郊县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体育设施的配套补齐和改善工作。据1990年统计, 上海郊区所属的体育场地总数达2 230处,其中体育场4片、体育馆4座、室内游泳池1个、室外游泳池35个 (其中有固定看台4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32片、篮球房3间、体操房8间、乒乓球房12间、举重房1间、棋类房17间、健身房17间、运动场23片、小运动场176片、足球场25片、篮球场1 713片 (其中有灯光设备160片)、排球场114片、手球场1片、网球场6片 (室外)、轮滑场5片(室内)、天然游泳池2处、保龄球1处。
进入90年代,由于上海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体育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地铁、环线等通车后,城区与市郊的距离“缩短”。郊县的体育设施如何与市区设施相配套,已成为新的课题。1994年以后,上海为准备承办1996年的第三届全国农运会和1997年的第八届全运会,开始了一批新的体育设施建设。这一轮新设施建设中,县属项目有青浦和奉贤体育中心以及松江体育馆。在体育中心内均设有游泳馆、田径场、足球场等,设施较80年代先进得多。如宝山区新建体育中心,浦东新区棒垒球场和源深体育中心,嘉定新建体育场,闵行新建曲棍球场,青浦徐泾新建赛马场,都是完全按照国内或国际比赛的标准兴建的,它的建成不仅使郊区体育设施面积得到重大改善,同时也补充了市区体育设施中项目的不足。第八届全运会28个大项目,除冰上运动外,能全部在上海地区比赛,郊区新建的专项体育设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轮新建设施中,各县的体育中心都具备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可供训练比赛之用,也是县的全民健身场所;同时设置了文化、住宿、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全市举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的重要配套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