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孔子文化大典︱附錄 孔子生平繫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孔子文化大典︱附錄 孔子生平繫年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孔子文化大典

附錄 孔子生平繫年

 一歲 魯襄公二十二年 (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尼山附近,傳說尼山下之“坤靈洞”為孔子誕生地)①。生前因颜徵在曾禱於尼丘山,故而名丘,字仲尼②。
 二歲 魯襄公二十三年 (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孔子在魯。
 三歲 魯襄公二十四年 (周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孔子在魯。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 (今山東曲阜城東十餘里) 之陰③。此年孔子隨母移居魯都城曲阜。
 四歲 魯襄公二十五年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孔子在魯。
 五歲 魯襄公二十六年 (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孔子在魯。
 六歲 魯襄公二十七年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孔子在魯,“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客”④。
 七歲 魯襄公二十八年 (周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孔子在魯。
 八歲 魯襄公二十九年(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札來魯觀周樂。
 九歲 魯襄公三十年(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孔子在魯。
 子產在鄭國執政。
 十歲 魯襄公三十一年(周景王三年,公元前542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
 十一歲 魯昭公元年(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魯昭公二年(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孔子在魯。
 晉韓宣子聘魯,說:“周禮盡在魯矣。”
 十三歲 魯昭公三年 (周景王六年,公元前539年),孔子在魯。
 十四歲 魯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孔子在魯。
 十五歲 魯昭公五年(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在魯,後來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論語·為政》)。
 魯國發生三桓 “四分公室”事件。
 十六歲 魯昭公六年(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孔子在魯。
 十七歲 魯昭公七年(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在魯,孔子母顏徵在卒。“季氏饗士,孔子與往”,被陽虎拒之門外⑤。
 十八歲 魯昭公八年(周景王十一年,公元前534年),孔子在魯。
 十九歲 魯昭公九年(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魯。《孔子家語·本姓解》: “至十九歲 , 娶於宋之亓官氏。”
 二十歲 魯昭公十年(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孔子在魯,生子孔鯉。《孔子家語·本姓解》:孔鯉生時“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蒙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⑥。孔子為管理倉庫之 “委吏”。
 二十一歲 魯昭公十一年(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孔子在魯,改任管理牛羊之 “乘田”⑦。
 二十二歲 魯昭公十二年 (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孔子在魯。
 二十三歲 魯昭公十三年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孔子在魯。
 二十四歲 魯昭公十四年 (周景王十七年,公元前528年),孔子在魯。
 魯季氏家臣南蒯以費叛,費人逐之,奔齊。
 二十五歲 魯昭公十五年 (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孔子在魯。
 二十六歲 魯昭公十六年 (周景王十九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在魯。
 二十七歲 魯昭公十七年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孔子在魯。郯子朝魯、談以烏名官,“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 ‘吾聞之,天子失官,官學在四夷,猶信’。” ( 《左傳》昭公十七年)
 二十八歲 魯昭公十八年(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孔子在魯。
 二十九歲 魯昭公十九年(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在魯。是年適周見老子,過鄭時,拜見子産,“與子産如兄弟云”(《史記·鄭世家》)⑧。返魯後“弟子稍益進焉”。(《史記·孔子世家》)
 三十歲 魯昭公二十年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在魯。後來孔子自稱“三十而立”。(《論語·爲政》)
 鄭子産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 《左傳》昭公二十年)
 《史記·孔子世家》載,是年,齊景公與晏嬰適魯,向孔子問秦穆公之霸業⑨。
 三十一歲 魯昭公二十一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孔子在魯。
 三十二歲 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孔子在魯。
 三十三歲 魯昭公二十三年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孔子在魯。
 三十四歲 魯昭公二十四年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在魯。
 三十五歲 魯昭公二十五年 (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在魯,冬適齊。
 魯昭公與“三桓”爭鬬失敗出奔齊。
 冬,“孔子適齊,爲高昭子家臣。”
 三十六歲 魯昭公二十六年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魯昭公居魯之鄆地。
 齊景公問政,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問,孔子曰: “政在節財。”
 孔子可能這時由齊適杞考查夏禮⑩。
 三十七歲 魯昭公二十七年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春,孔子自齊返魯(11)。
 三十八歲 魯昭公二十八年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孔子在魯。
 魯昭公至晉,居晉之乾侯。
 三十九歲 魯昭公二十九年 (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孔子在魯。
 晉鑄刑鼎,孔子説: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歲 魯昭公三十年(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在魯,後來自稱“四十而不惑”。( 《論語·爲政》)
 四十一歲 魯昭公三十一年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魯昭公三十二年 (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孔子在魯。
 冬,魯昭公卒於晉之乾侯。
 四十三歲 魯定公元年 (周敬王十一年,公元前509年),孔子在魯。
 四十四歲 魯定公二年 (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魯定公三年(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孔子在魯。
 四十六歲 魯定公四年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孔子在魯。
 四十七歲 魯定公五年(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在魯(12)。
 六月季平子卒,其家臣陽貨(陽虎)囚季桓子而專魯政。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論語·陽貨》)
 四十八歲 魯定公六年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孔子在魯(13)。
 陽貨擅權日重,“又盟公及三桓於周社,盟國人於亳社,詛於五父之衢”。(《左傳》定公六年)
 四十九歲 魯定公七年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孔子在魯。
 五十歲 魯定公八年(周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在魯,後來自稱“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14)
 陽貨入讙(今山東寧陽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東南) 以叛(15)。
 五十一歲 魯定公九年 (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在魯,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西) 宰。
 陽貨叛亂失敗,奔齊、逃宋,至晉投趙簡子。孔子說:“趙氏其有亂乎!”
 五十二歲 魯定公十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在魯,由中都宰升為司空,旋又升為大司寇(16)。有記載說“朝七日而誅少正卯”,事不確,不可信(17)。
 齊魯之君會夾谷(今山東萊蕪),孔子攝相事(18)。
 五十三歲 魯定公十一年(周敬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在魯。
 五十四歲 魯定公十二年(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在魯,為大司寇。
 孔子為維護都邑之制,言於定公曰,“臣不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今已過制,請損郈、費、成之都。墮叔孫氏之郈邑後,季孫氏之費邑宰公山不狃反抗,經過鬬爭又墮費邑。之後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抵制墮成邑,“冬,十二月,公圍成,弗克”(《左傳》定公十二年),結果墮成失敗。
 五十五歲 魯定公十三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離魯之衛(19)。
 “墮三都”半途而廢,正當魯國準備考慮以後的國事時,齊國欲敗其政,乃選美女“二八”(16名)(20),良馬三十駟(120匹),以饋魯君,季桓子受之,君臣怠於政事。孔子失望,遂離魯適衛。
 孔子到衛後,居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按昭魯國“奉粟六萬”的待遇發給祿米。後衛靈公聽信讒言,監視孔子。孔子遂於十月離衛適陳。過匡地 (今河南長垣縣境) 時,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貨(陽貨曾欺壓奪過匡人),遂圍孔子,知情後解圍放行(21)。經過蒲地 (亦在長垣縣境)。正當被衛靈公驅逐的公孫戎在蒲叛亂。公孫戎想把孔子等人留在蒲地以壯聲勢,孔子等至死不從,蒲人無奈,答應放行,條件是不得返回衛國都城,雙方並舉行盟誓。但一離開蒲地,孔子又返回衛國,住在蘧伯玉家(可能是蘧伯玉後代家)。孔子違約的理由是:强迫訂的盟約,神靈是不聽的(22)。
 五十六歲 魯定公十四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在衛(23)。
 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游,請孔子“為次乘”(坐第二輛車,招搖過市。孔子以為恥。
 晉國佛肸以中牟叛趙簡子,佛肸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阻止,未前往(24)。
 衛世子蒯聵,欲殺夫人南子,失敗而出奔宋。
 五十七歲 魯定公十五年(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在衛。
 邾子朝魯,子貢回魯觀禮。魯定公卒,子蔣立,是為哀公。
 五十八歲 魯哀公元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孔子在衛。
 五十九歲 魯哀公二年 (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在衛。衛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嘆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孔子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聞竇嗚牘、舜華(晉賢人,或作嗚牘、竇��)死,臨河而嘆,復返衛。
 不久又離衛如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樹下,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至鄭時“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 遂取道鄭國而至陳,住司城貞子家。
 夏、衛靈公卒,立蒯聵之子輒 (衛靈公孫),是為衛出公。
 六十歲 魯哀公三年 (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在陳。
 四月魯地震,五月魯大火。秋季桓子卒,季康子遵父遺命擬請孔子返魯,公之魚等主請冉求,未果。
 孔子曾説 “六十而耳順”。
 六十一歲 魯哀公四年 (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 孔子在陳。
 六十二歲 魯哀公五年 (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在陳,冉求受召回魯(25)。
 六十三歲 魯哀公六年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離陳適負函(舊屬蔡今屬楚)後返衛。
 是年春,吳伐陳,楚救陳,陳亂。孔子離陳往蔡(負函),途遇亂兵,孔子師徒遂有陳蔡絶糧之厄(26)。
 在路上連續遇到一些隱者,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輿等 ( 《論語·微子》)。
 孔子到了負函後,葉公(楚大夫沈諸梁)問政,孔子答曰 “近者悦,遠者來。” ( 《論語·子路》)
 秋,楚昭王卒,昭王祭祀不違禮,孔子稱贊説: “楚昭王知大道矣。” ( 《左傳》哀公六年)(27)
 “孔子自楚反乎衛,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 (《史記·孔子世家》)(28)
 六十四歲 魯哀公七年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在衛。
 孔子弟子多仕於衛,衛君願孔子返衛。在回衛的路上,子路問:“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孔子回答説:“必也正名乎……”
 夏,魯哀公與吳人會於鄫
 (今山東棗莊市境内),吳向魯國索取牛、羊,豬各百頭,又召季康子。季康子使子貢辭謝,子貢以禮説服吳人,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六十五歲 魯哀公八年 (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孔子在衛。
 三月,吳伐魯,吳被擊退,孔子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六十六歲 魯哀公九年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29)。
 六十七歲 魯哀公十年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
 六十八歲 魯哀公十一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自衛歸魯。
 春,魯反擊齊軍侵伐,冉求立有軍功。季康子聽從冉求之言,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在外凡十四年。
 孔子歸魯後,以 “國老”身份,經常回答執政者問政(30),而不再求仕。至此專心删詩書,定禮樂,修春秋,探周易和從事教育事業。傳説 “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史記·孔子世家》)。據今考查,知姓名者達一百,事迹較詳者二十有四人(31)。
 冬,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求訪問孔子,孔子反對。
 《左傳》襄公十一年
 六十九歲
 魯哀公十二年(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孔子在魯。
 春,魯實行田賦。
 夏,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孔子往弔。冬,魯發生蝗災。孔子之子孔鯉卒。
 七十歲 魯哀公十三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在魯。
 孔子魯説: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爲政》) 晚年而好《易》,“談《易》韋編三絶。”《史記·孔子世家》
 七十一歲
 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在魯。
 春,西狩獲麟,孔子曰: “吾道窮矣!”“麟之至爲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胡仔孔子編年》、《兗州府志·聖里之》) 孔子修書《春秋》,絶筆於獲麟。
 顔回死,享年四十一歲。孔子哭之慟,曰:“噫! 天喪予! 天喪予!”(32)。
 六月,齊陳成子殺簡公,孔子勸魯哀公及三桓出兵伐齊,未果。
 七十二歲 魯哀公十五年 (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在魯。
 冬:衛有政變。衛出公之父蒯聵,因渾良夫(孔文子之家臣,文子死後,私通於孔文子夫人孔伯姬) 和孔伯姬 (蒯聵之姊,孔悝之母)爲内應入衛,劫孔悝以逐其子而自立,是爲衛莊公。出公奔魯,又奔齊。
 子路爲孔悝之邑宰,死於難,孔子慟甚,曰:“噫!天祝(斷也)予!”(《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七十三歲 魯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於魯。
 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卒(33)。葬於魯城(今山東曲阜市)北泗上。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憗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 無自律。”
 弟子皆為孔子服喪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
 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
 以孔子故居,改為廟堂,藏孔子衣、冠、琴、車、書於堂内。(以上均見《史記·孔子世家》)
 注:
 ①關於孔子出生地,《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古代邑大於鄉,故《索隱》注曰: “陬是邑名,孔子居魯之陬邑昌平鄉之闕里也。”今從 《索隱》)。
 ②關於孔子名丘問題,史有二說。一是《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 二是 《孔子家語·本姓解》: 顏徵在“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姓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今從後說。
 ③關於叔梁紇卒年問題,《史記·孔子世家》只說“丘生而叔梁紇死”,不言何年。《孔子家語·本姓解》說:“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於防山。”今暫從 《家語》。
 ④“為兒嬉戲……”之事,《史記·孔子世家》未記何年,而《闕里文獻考》記在六歲,今暫從。
 ⑤關於顏徵在卒年問題,《史記·孔子世家》載之在孔子十七歲前,而無年月。《闕里文獻考》、《兖州府志》以為二十四歲。今多數學者,記於十七歲,故暫從此。
 ⑥關於孔鯉生時,魯昭公賜鯉魚之事,《洙泗考信錄》認為,當時孔子還是個布衣之士,不會驚動國君賜魚。可再考。
 ⑦見 《闕里文獻考》卷二。
 ⑧關於孔子適周見老子事,各家意見不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三十歲前;《莊子》謂孔子時年五十一; 《水經注》說孔子年十七; 《史記》“索隱” 則主三十四。
 《史記·鄭世家》說:“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云。”這說明孔子是親自會見過子產的。子產在孔子三十歲時,就死去,因此,二人相見只能在孔子三十歲以前。魯、鄭距離很遠,年輕的孔子不會專程見子產,而適周路過鄭國,順道見子產是合乎情理的。故將孔子見子產寫在此年。
 《史記·孔子世家》說南宫敬叔陪孔子適周,然而這時南宫敬叔僅八歲,不可能適周。《洙泗考信錄》卷一,對此早有懷疑。
 ⑨《史記·孔子世家》等記此年齊景公適魯見孔子事,而 《洙泗考信錄》 否認此事,待考。
 ⑩《論語·八佾》:“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禮記·禮運》:“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 《夏時》焉。”由上可見,孔子是專門去過杞國的,至於什么時候去的,史無記載,張秉楠《孔子傳》六十二頁認為在此時。有道理,可參考。
 (11)孔子居齊的年數,《史記·孔子世家》不詳。後來《闕里年譜》談他曾三次入齊。《兖州府志·聖里志》則說昭公二十五年離魯,至昭公三十二年昭公死,定公立時回魯,前後凡七年。不確。據《禮記·檀弓下》說孔子在返魯途中在博邑 (今泰山之東)參加吴公子季扎爲其長子舉行葬禮的記載,葬禮約在魯昭公二十七年夏曆一、二月間,由此知其返魯時間。即三十五歲冬入齊,三十七歲春返魯,在齊占着三個年歲,實則一年多。
 (12)《闕里志》說這年孔子爲“中都宰”,但這時陽貨專權,孔子似不可能任此職,故不從。
 (13)《闕里志》說這年升爲“司空”,但在陽貨專權之時,孔子似不會升官,故不從。
 (14)《闕里志》載這年孔子遷為 “司寇”陽貨作亂之年,似不可能。
 (15)《論語·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史記·孔子世家》以為在定公九年而郭沫若在《十批判書·孔墨批判》中認為在魯定公八年,然證據不足,今不從。
 (16)有的記載,說孔子初任之司寇為少司寇,五十三歲時才任大司寇。其實開始所任之司寇即為大司寇。詳見《洙泗考信錄司寇·大司寇爲二官之謬》、《孔子評傳》 第二章。
 (17)關於孔子誅少正卯之事,在古籍中雖有一些記載,但多數學者認爲不可信。詳見《洙泗考信錄》 卷二和 《孔子評傳》 第二章。
 (18)此“相”是相禮之義,非執政相國之相,見 《洙泗考信錄》 卷二。
 (19)“墮三都”之事,《左傳》記爲定公十二年,《史記·孔子世家》記爲定公十三年,當從《左傳》。孔子離魯之年,有三種説法: (1) 定公十二年説。主此説者有 《史記·魯世家》、《年表 (魯)》。崔述也説: “孔子之離魯,當在定公十二年秋冬之間” ( 《洙泗考信錄》 卷之二)。(2)定公十三年説。王此説者有《史記·衛世家》、《年表(魯)》。崔述也説: “孔子之離魯,當在定公十二年秋冬之間” ( 《洙泗考信錄》卷之二)。江永也説: “離魯是在定公十三年春。”因爲最後促使孔子離魯的原因是“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史記·孔子世家》) 而“魯郊嘗在春”。所以江永推斷孔子離魯的確切年份是定公十三年春。錢穆也主此説。他説:“今考《世家》又謂: 孔子離魯凡十四年而返魯。孔子返魯在哀公十一年,則其離魯正定公之十三年也。”(《先秦諸子繫年考辨》第24面)(3)主定公十四年説。主此説者有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認爲孔子離魯在定公十四年,胡仔《孔子編年》亦主此説。今從江永、錢穆之定公十三年孔子離魯説。
 (20)齊人送女樂事,見《論語·微子》、《韓非子·内儲左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等。其人數,《史記》、《家語》作八十人,誤。《左傳》襄公十一年和《吕氏春秋·雍塞篇》所記古時遺贈女樂皆爲“二八” (即十六人),後説可信。
 (21)孔子遇難於匡之事,見《論語·子罕》、《論語·先進》、《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卷六、《説苑·雜言》、《孔子家語·困誓》等,所記互有異同,可參考。
 (22)《史記·孔子世家》兩言孔子過蒲。第一次在孔子逃出匡邑時説“即過蒲”,語不詳。第二次在居陳三年後説,“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之”云云,考公叔戎叛衛在魯定公十四年春,與孔子過匡時間相合,故這段文子當爲前次 “遇蒲” 之脱文。
 (23)定公十四年時,有的年表説他適陳,有的説他適曹、宋、鄭等,不確。今從 《孔子傳》 在衛的説法。
 (24)佛肸召孔子的具體年月,史書記載不明確,暫記於此。
 (25)冉求回魯的時間,有的説是在魯哀公三年,但據《史記·孔子世家》“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陳遷於蔡”的説法,遷蔡是在魯哀公六年,那麽,冉求回魯當在魯哀公五年。
 (26)陳蔡絶糧的原因,《史記·孔子世家》説是陳、蔡大夫們怕孔子到楚後,壯大了楚國對陳蔡不利,故圍之,此説不可信,參見 《洙泗考信錄》卷三 《史記絶糧説不信者多》。
 (27)《史記·孔子世家》説“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乃後人附會之詞,不可信,今不錄。詳見《洙泗考信錄》卷三《辨子西沮封之説》。
 (28)孔子自楚返衛的時間,《史記》年表和陳、衛、宋、蔡、孔子等世家中,記載不一,今從《史記·孔子世家》、參《洙泗考信錄》卷三。
 (29)亓官氏卒年説法不一,今從《闕里志·孔子年譜》。
 (30)《左傳》哀公十一年,記冉求訪問孔子時説: “子爲國老,待子而行。”可見魯國把孔子當作 “國老”。
 (31)參見《孔門弟子研究》。該書列孔子弟子九十七人,後來作者又發現季襄、盆成適、蟜疵等三人也可能是孔子門人。
 (32)顔回的生卒年代各書記載不一,今從《孔門弟子研究·顔回》之考證。
 (33)《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對於周曆“四月己丑的推算,有二説,一是説今夏曆二月十八日;二是説今夏曆二月十一日,今暫從後説,詳見《洙泗考信錄》 卷四。

李啓謙

☚ 孔子文化大典︱附錄 一九一二年以來孔子研究重要著作索引   孔子文化大典︱附錄 現代新儒家主要著述書目 ☛
000113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