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柴
【概况】: 基源 为豆科杭子梢属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 原植物 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Franch.)Schindl.(Lespedeza delavayi Franch.;Lespedeza atrokermesina Forrest ex W.W.Sm.) 形态 灌木,高1~3m,小枝有棱;除小叶上面及花冠外均被贴伏绢毛。托叶小,披针状钻形,小叶3,宽卵形或宽倒卵形,长2.5~5cm,宽2~3cm;先端圆形或截形,有细尖;基部近圆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银白色柔毛;叶柄长1~3cm。 总状花序形成顶生圆锥花序状,花密集;萼齿5,线披针形,长于萼筒2倍;花冠深紫色。荚果比萼长2倍,椭圆形,脉纹明显,被稀疏的绢毛。 花果期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65页.图2660页)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900m干燥灌丛、草坡或路旁。 分布于西南各地。。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挖。 【药性】: 性味 辛、微苦。 功效 解表退热。 主治 感冒发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贵州草药》:“治感冒发热:豆角柴、茴香根等份。煎汤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