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之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之争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之争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传统文化虽有消极因素,但其积极因素不可忽视,必须认真地研究,继续并发扬。施忠连在1986年8月5日《文汇报》上撰文《文化传统即民族自我》认为文化传统是特定环境形成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为适应外部环境而进行实践活动的文化基础。文化传统构成了一个民族的个性,即民族的精神本质。文化传统并不完全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包袱。它也是民族活力的来源,文化传统造成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它使民族具有自我保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阎步克认为,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对人类来说是根本性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如果是根本性的,人类对之必然有久远的,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不可能没有对这些价值的追求。传统文化中又有大量的独特价值,它是人们在每一不可重复的历史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永恒的价值。李侃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全民族的现代化觉醒。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封建毒素需要不断地加以荡涤和清除,但对于它在道德观念、人格修养、思想情操等方面那些内在的积极因素,应加以吸收、改造,溶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中,形成既有高度现代化的科学内容,又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冯天瑜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史上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她以卓越的风格,多方面的成就使世人叹为观止。当然,中国古代文化作为宗法或农业社会的产物,存在着固有的弱点,这些弱点日益成为一种历史的惰力,影响甚至阻碍中国前进。因此,对传统文化必须正确估价并对其改造。对外来文化要吸收,但中国文化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历史传统基础上。(二)传统文化虽有进步因素,但其中的消极方面已严重阻碍了现代人的发展,必须大力批判。沈铭贤在1986年12月16日《文汇报》撰文《科学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认为我国文化不管有多少优点和长处,但1840年以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其基本方面是阻碍和排斥科学文化的,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观念更替等方面。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倾向是反对创新。传统文化要获得生机,必须变革,必须发展。杨西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许多优秀的成果,但也给我们以沉重负担,封建思想和小农思想观念是其主流,需花大力气加以批判。萧功秦认为,传统文化的惰性对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文化的自我中心的态度模式和反应模式构成的观念屏障;它在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中的保守意识,思维方法及价值标准对现代化的抗拒;两千年来由封建传统积淀成型的被动国民性对社会改革构成的阻力。(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李玉昆在1987年4月1日《中国文化报》上发表文章《从鲁迅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文章认为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创造我们的现代新文化,这不是谁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是唯物辩证法。胡绳认为,我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很严重,要靠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靠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来清除。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传统,不能只看作是一种负累,也是我们的财富,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继承和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林伯野、卢冀宁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态度,一方面,必须发扬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又要反对盲目抬高中国传统文化,以至把一些封建的糟粕也加以肯定的错误做法。(四)还有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 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 欧共与社会民主党的争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