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内伤
头部内伤是头部损伤的总称。又称脑骨伤碎、脑骨伤破、脑气震动、脑海震动或脑震荡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颠者头顶也。……位居至高,内函脑髓如盖,以统全体者也。”《内经》将脑列为奇恒之府。《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如“谷入气满”,可以“补益脑髓”。如液脱则“脑髓消”。脑的功能与先后天的真气有关。心的功能,其中有一部分包括了脑的功能。如“神明出焉”,“神之变也”,能忆、存志、变思、谋虑、有智、“怵惕思虑则伤神”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也指出:头“位居至高,内函脑髓”,“统全体”,说明前人对脑之功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头部内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历代伤科文献多有论及。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云:“凡脑骨伤碎,轻轻用手撙令平整,若皮不破,用黑龙散敷贴。若破,用风流散填疮口,绢片包之。……在发内者,须剪去发敷之。”又云:“凡脑骨伤碎,在头骨上,则可治。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世医得效方》载跌仆损伤 “十不治症”。其中有“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即指伤力作用于耳后(枕后)所造成的颅内损伤。由于这类损伤易形成额极部脑组织的对冲伤,在现代也认为是严重损伤。该书还提出用苏合香丸治疗脑外伤昏迷患者,曰:“从高坠下……。血气错乱,昏迷不省,急服大效。”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仍为临床所常用。明代《跌损妙方·头面门》列有“头破肿痛发热”的专方,用归尾、川芎、生地、赤芍、防风、白芷、蔓荆子、羌活、连翘、花粉、甘草等药,并指出“如血出过多,昏迷不醒,倍加芎归,水煎服。”还说:“头出脑浆不治。”“凡头破鼻流红水可治,流黄水不治,耳背有伤,黑色不治,红青色可治。”这些记载说明当时对颅底骨折已有一定认识。谓鼻“流黄水”,实指脑脊液外流,为前颅凹骨折:“耳背有伤黑色”是后颅凹骨折的征象。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头面骨二十处的损伤,从解剖、生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作了多方面的讨论。为我们研究治疗头部内伤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如论述“扶桑骨”损伤时云:“若跌仆损伤,或掀肿,或血出,或青紫坚硬,头疼耳鸣,青痕满面,憎寒恶冷,心中发热,大便干燥。”属轻型伤;在论述“山角骨”损伤时又说“凡有跌打损伤未破者,不拘左右,宣紫肿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者”属中型伤; 在论述“后山骨”损伤时又说“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属重型伤。《伤科补要》云:“囟门骨破髓出者,不治。若内膜不穿,髓不出者,可治。”“内膜不穿”说明即使有闭合性颅骨骨折,较开放性颅脑损伤,预后要良好得多。《伤科大成》列“死诊”一篇,提出脑骨破,两额角边伤,耳后脑衣破,两太阳穴伤,头顶骨碎等为“死诊”。并对重危病人死亡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头颅的要害部位不得受伤,应当预防。《救伤秘旨》也继承了前人经验,随录前人诊治颅脑外伤的有效方法,并指出有些颅脑外伤“不吃药虽愈后疼痛不止”。观察到如不积极治疗,就会残留头痛一类的后遗症。
头部内伤,可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如重物打击、刺、割,或由高处坠堕、跌仆等使头部碰撞在坚硬物体上所致。间接暴力,如由高坠堕,足跟或臀部着地,外力经脊柱上传于颅底造成。此外,外力作用于胸腹,使血流以较大的速度和压力冲击颅内,使气血上壅造成头部损伤,但较少见。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不仅可能造成颅顶或颅底的骨折,也同时使脑髓在颅内发生撞击而形成挫裂伤,或颅内出血。若颅骨和脑膜均破裂,脑脊液外溢,成为开放性头部损伤。若脑髓与外界不通,则属于闭合性头部损伤。
头部内伤,初期多实,后期多虚。初期瘀血内阻,严重者蓄瘀攻心,内扰神明,致使经隧不通,气机逆乱,出现昏厥等血瘀气闭之证。若瘀血化热,则神昏而有高热、抽搐。如系开放性损伤,或伴有颅内出血,则表现为气血双脱的虚象。头部内伤轻者,多属瘀阻气滞,肝经不舒,肝气横逆,生火侮土而犯脾胃,导致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上蒙清窍。后期由于内伤日久,或失于调治,造成血瘀内蓄,气滞血瘀,导致脏腑虚损。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脾胃虚弱,运化无能,生化之源亏损,营卫失调,气血不能外荣; 一种是肝肾不足,水不涵木,水火不济,导致心肝火旺,心肾不交,或肾阳虚弱,火不归原。
初期一般可以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患者,伤后无明显昏迷或仅有极短暂 (数秒至30分钟以内) 的昏迷史,仅有头部软组织损伤,往往不合并骨折。并出现头目晕眩,近事遗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记忆力差,心烦失眠等症,检查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无改变或改变不明显; 中型患者,是介于轻重型之间的损伤,比轻型的症状较重,而且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临床可见昏迷时间较长,多在半小时以上,头部软组织可有严重的损伤,并可合并颅骨骨折或颅底骨骨折,清醒后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烦躁,伴有抽搐,或睡困昏沉,不欲语言,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神经系统检查有较轻的阳性体征,如两侧肢体深浅反射不对称,有锥体束征存在; 重型患者,为最严重的损伤,如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伤后持续昏迷,或昏迷迅速加深,或清醒后又昏迷(即出现中间清醒期),或谵妄烦躁,有进行性剧烈头痛,持续性呕吐,呼吸道分泌物迅速增多,伴有大小便失禁,可有严重的头部软组织损伤,和广泛的颅骨骨折。生命体征显著改变,如出现中枢性高热或体温过低,脉缓有力或弦细而数,或不规则,呼吸减慢或急促,或不规则,血压过高或过低,或波动不稳。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出现,如瞳孔不等大,或极度缩小,或双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角膜、吞咽反射均消失,腱反射亢进或消失,肌张力增加或消失,肢体瘫痪,去大脑强直等。
头部内伤初期,为避免遗漏颅内继发病变,对轻型患者宜观察一段时间,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伤后昏迷不醒,两手握固,牙关紧闭,苔白,脉沉迟的血瘀气闭患者,治宜宣通开窍,用苏合香丸; 如高热神昏窍闭,治宜清心开窍,用安宫牛黄丸灌服。目前已根据此方简化改良剂型制成可供静脉或肌肉注射的针剂,名为“醒脑静”,成为颅脑外伤常用的有效中成药;如昏迷痰热阻窍,治宜清热豁痰开窍,可用至宝丹;如高热昏迷痉厥,治宜清热镇痉开窍,用紫雪丹或神犀丹;如伤后意识障碍,目合口开,鼻鼾息微,大汗淋漓,手撒遗尿,四肢厥冷,舌萎,脉微细或芤,治宜回阳救脱,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如七窍出血、呕血、尿血、便血及头皮破裂出血者,除注意局部及时止血外,宜活血止血,可加服三七粉、云南白药或仙鹤草汤等。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治疗,昏迷常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尚可灸百会、丹田、气海、关元等穴。清醒后,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肝胃不和、肝风内动,瘀滞在表等几类。凡重者,用黎洞丸或夺命丹化服; 对肝胃不和的头痛、恶心、呕吐等,治宜升清降浊,常用柴胡细辛汤加太乙紫金丹或左金丸。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伴有肢体抽搐,治宜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饮。瘀滞在表,头痛头晕,面目瘀紫青肿等,治宜化瘀宣散法,用防风归芎汤。急性期如头痛,呕吐持续而剧烈,应加用利水消肿法,如用猪苓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加味。对诊断明确的颅内血肿,在严密观察下,可取益气化瘀法,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也可单纯用活血消瘀法,取颅内消瘀汤。
头部内伤后期,多由实转虚,患者气血失调,脏腑不和,虚象缠绵。以气血、肝肾虚损最为常见。对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者, 证见头晕, 面㿠、疲乏、胸腹胀满,饮食少进,舌质淡或胖,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用补中益气汤或安脑宁神丸等;肝肾阴虚者,证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咽干唇燥,腰痠遗精,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滋肾平肝, 选用杞菊地黄丸,左归丸等。如肝火上炎,证见头晕头痛,目赤面红,口干便秘,苔黄脉弦,治宜清肝泻火,可用龙胆泻肝汤或大补阴丸。如宿伤瘀结,证见头痛剧烈,舌紫脉弦,治宜逐瘀散结,用黎洞丸,若兼气血虚者,佐服十全大补汤;恶心呕吐者,凡属肝气犯胃,有嗳气吞酸、胸胁胀闷,脘腹疼痛等症伴见,治宜舒肝和胃,用左金丸。凡属湿困脾胃,有泛泛欲恶者,治宜健脾燥湿,用平胃散加减。凡痰湿中阻呃逆、呕吐频繁,苔浊腻脉濡滑,治宜化痰辟浊,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虚甚则加人参,亦可服玉枢丹;心悸失眠较重者,凡属心血虚,伴见眩晕健忘,心神不宁,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血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凡属心气虚,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汗出,舌淡胖脉细,治宜益气养心安神,用养心汤。凡属心肾阴虚,见目眩头晕,咽干唇燥,五心烦热,善惊易怒,多梦健忘,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肾养心,用补心丸;如合并偏瘫者,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大便干燥,小便失禁,舌淡有瘀斑,脉弦细,治宜益气祛瘀,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并可配合针灸治疗。
对头部内伤的初期治疗,我们应该有选择地采用中医方法,或现代医学方法,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这才有利于提高疗效。一般轻、中型的治疗,或重型急性期过后的治疗,可采取中医辨证施治,或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