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馆
1949年, 全省先后接管民国 “民教馆” 28所, 更名为县人民教育馆, 后改称文化馆。对原先没有设置这一机构的县, 从1950年开始, 逐步建立起这一机构, 至1952年, 全省92个县全部建立了文化馆。县文化馆建立后, 重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50年代前期, 文化馆全力以赴开展扫盲工作,以1952年为例, 全省92所文化馆, 主办夜校、速成识字班1 123所 (班), 学员27 434人, 开办农村扫盲师资培训班105期, 培训师资10 442人。1955年, 农业合作化后, 为丰富农业社社员文化生活, 文化馆试办了131个农业社俱乐部, 为农业社培训文艺骨干2 384人。至1956年, 农业社俱乐部发展到5 571个。60年代前期, 文化馆以组织农村文化服务队为重点,深入偏远山区,为农民群众服务。如宁都县文化馆,从1963年开始,组织“文化担”下乡(包括书刊、娱乐器材),一个“文化担”能开展两个小时的文娱活动,在两年内,徙步走遍全县2 000余个自然村,为12万人次进行了文化服务。“文化大革命”后,1968年,全省县(市、区)文化馆被撤销,文化工作者下放农村,少数人并入同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文化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从80年代开始,文化馆在帮助农村建立“乡村文化网”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致力把文化站办成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宣传教育的阵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着重扶持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