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都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都峰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③,时没如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 本文尽情讴歌天都峰的状美和奇妙,直书攀登者的艰辛和危险,读之有“如见其人,如历其地”之感。 面对当地僧人的忠告,“余不从,决意游天都”。这种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既鼓舞了读者的兴致,也为沿途的艰险设下伏线。作者毫无矫饰地再现了攀登中的一切困顿和窘迫,甚至连“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的一念之虑都合盘托出,这就在心理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对下文突出山顶奇观起到反衬作用。 写山顶景物,往往从对比中摄取富有情趣的形象,无不真切动人。如“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一句话就突现了天都峰的高耸; 而“伏”、“抗”二字,拟人传神,真让人忍俊不禁。再如飘浮不定的云雾,似有意撒娇的狡童,煞是逗人怜爱。还有与松树异趣的怪柏,一个“如苔藓然”的比喻,遂使特色全出。又如下盼云雾中的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如银海”,色彩绚烂,景象壮观;再用 “日光晶晶”的山下“区宇”一衬托,一幅壮丽的黄山立体图立刻活灵活现! 写下山经过,处处与前文照应,紧凑而完满。直到“止文殊院”,作者如愿以偿,读者也如释重负了。 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部。黄山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雄峻之势冠绝群峰,健骨竦桀,卓立天表,被视为天神之都,故名。清人潘耒《天都峰》有“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之句。自峰脚沿梯磴上攀,历1.5公里,1564级台阶,最陡直处,几近90度夹角,因其高险而称“天梯”。潘耒诗有“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之咏。“天梯”险危处有铁索,长达600米。其上挂满铁锁,系青年恋人所系,名为“同心锁”,亦一独特文化现象。峰顶稍平,有“登峰造极”等题刻。徐霞客曾在峰顶观云海。唐代释岛云为最先登天都峰者,有《登天都峰》诗。俗语云:“不到天都峰,不见黄山面”,因有贾勇拼性命登天都者,如清人钱谦益《雨不止题壁》有“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的惊人之语。清一无名氏赞叹:“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明人陈恭《黄山三十六咏·天都峰》云:“此际想应通帝座,欲将民隐一高呼”,不忘为民疾苦一呼,乃古人旅游中境界之高者。董必武在《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中,曾以“大雄无以并,苍浑莫之先”称誉之。 ☚ 半山寺 鲫鱼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