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浦
黄浦江前身。《宋会要食货》记:“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丘宗谓华亭县东北有俞塘、黄浦塘、盘龙塘通接吴淞江,皆泄里河水涝”。此时黄浦仅以塘称,是一条小河。南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高子风为西林(三林塘西)南积善寺所作碑记有: “西林去邑不十里,东越黄浦,又东而汇北,所谓江浦之聚也”。此时黄浦仍只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入元以后,黄浦渐渐壮大。《元史》记: “黄浦在县东,大海喉吭也”。元大德时“阔尽一矢力”。流势已成,浦面渐阔,明初已有大黄浦之称。永乐中夏原吉复加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中叶后遂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人海干流。清以来通称黄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