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夜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夜啼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婴儿初生在未满月时,日间安静,夜间时有啼哭不安,持续不停,至天明又转安静。《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初生夜啼,其因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如见夜啼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者为脾寒;如面赤唇红,身腹俱热,小便不利,烦躁多啼者为心热。脾寒宜温,兼以活血行气,用钩藤饮;心热宜清,兼以安神除烦,用导赤散加减。参夜啼四证条。

夜啼

夜啼

指初生婴儿入夜啼哭不安,甚则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但白天如常的病证。多因感寒而致气滞寒凝腹痛;或因内有郁热,扰动心神;或因惊恐伤神而啼。辨证论治:
❶脾脏虚寒者,哭声低弱,卧喜踡曲,腹喜揉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面色青白,唇舌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以乌药散(乌药、白芍、香附、高良姜)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❷心经积热者,哭声响亮,见灯火更剧,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红紫。以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大黄等清心导赤,消食导滞。
❸暴受惊恐者,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哭声不已,神情不安,睡中时惊,面色青灰,舌苔多无变化,指纹青紫。以牛黄镇惊丸清热化痰,镇惊安神。针灸治疗:以神门、百会、三阴交为主穴。心热者加大陵;脾寒者加足三里;惊恐者加胆俞、肾俞、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调护:
❶避免惊骇,睡前勿过度兴奋。
❷被子勿盖得太多,包被不宜过松,否则孩子睡中手足挥动时易惊醒自己。
❸使孩子逐渐养成睡时不吃不尿习惯,尽量不把孩子弄醒。
❹奶妈要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厚味,多吃新鲜蔬菜,以免婴幼儿积热扰心而啼。
❺婴幼儿大便干结者,应加用果汁,以保持大便通畅。
❻注意喂养乳食的温度,加强腹部保暖。

☚ 奶麻   婴儿感冒 ☛

夜啼

婴儿日间安静,夜间啼哭不安,每晚如是,似有规律,故称夜啼。原因有脾寒和心热两种。脾寒者面色青白,口中气冷,四肢不温,大便色青等。心热者面赤唇红,多泪烦躁,发热尿赤,大便秘结,口中气热等。

夜啼

夜啼yeti

小儿夜啼多见于婴儿。白天安静,夜间则阵阵啼哭,甚至通宵达旦。大多因脾寒,心热或惊吓所致。若属母体虚弱,胎儿禀赋不足,或护理不当,腹部中寒,脏寒不适,气机失利所致。表现为面色青白,手脚发冷,精神疲倦,啼声低弱,吮乳无力,便溏,小便清长,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治宜温脾散寒。可用乌药散加减。常用药: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肉桂、炮姜;若属其母躁急,喜食香燥,火伏热郁,胎中已偏,又吮母乳,心火上炎,内扰神明所致。表现为啼声宏亮,面赤唇红,眼多眵,手腹俱热,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微黄,指纹红紫。治宜清心导赤。可用导赤散加减。常用药:黄连、生地、蝉蜕、钩藤、竹叶、甘草。亦可用清热散;若小儿心气怯弱,声光惊吓,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夜惊啼哭者。则表现为夜啼突然,表情恐惧,睡中不安,哭声不已。治宜安神镇惊,可用朱砂安神丸。常用药: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炙甘草。

☚ 胎黄   盘肠气痛 ☛
夜啼

夜啼

症见婴儿日间安静,入夜则啼哭不止,甚至整夜不睡,天明始渐安静。因脾寒不能消食或心火上扰所致。治疗:❶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
❷鸡屎敷脐眼。
❸台乌,水煎服。
❹朱砂末,水调涂患儿心窝及手足心。

☚ 锁   百日咳 ☛

夜啼yètí

病症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婴儿日间安静, 入夜多啼, 甚至通宵难以入睡, 天明始渐转静。为小儿神气未充, 心火上乘所致。治宜清心安神。用甘麦大枣汤合蝉花散(蝉蜕、白僵蚕、甘草、延胡索)。

夜啼

夜啼

初生儿白天安静,入夜则啼,甚至通宵达旦者,称为夜啼。如夜间啼哭,见灯亮即止,灭灯又哭,称为拗哭,为喜见灯亮习惯所致。又如因伤乳停食或口疮而引起夜间啼哭者,则不属夜啼范围。夜啼的原因一般可有寒、热、惊三类。
寒啼: 多由母体虚弱,胎儿禀赋不足,或生后护理失宜,腹部中寒,寒邪搏结肠间,气机不通,不通则痛而啼。故《诸病源候论》云:“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其症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口中气冷,唇舌淡白,舌苔薄白,大便色青,指纹青紫而滞。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匀气散加朱砂、茯神。
热啼: 多由伏热内蕴,上扰于心所致。《幼科发挥》:“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其症面赤唇红,多泪烦躁,遍体发热,啼时有汗,泪多,或口中热,大便秘结。治宜清心安神。用导赤散加黄连、蝉蜕、辰砂、灯芯。
惊啼: 《婴童百问》:“心气不和,邪气乘心,则精神不得安定,故暴惊而啼也。”心主惊而藏神,初生儿心气怯弱,若偶闻异声,触异物,则心神受伤而发生惊啼。其症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或猝然惊啼,神情不安,面色青灰,睡时露睛,并有惊惕之状,指纹青或隐。治宜安神定惊。用安神丸。如挟痰者,用琥珀抱龙丸。
此外可配合针刺疗法: 取合谷、内关、足三里、公孙穴。寒啼加百会,并可用艾条灸;惊啼加神门、行间;热啼加大陵、少商。亦可配合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清心经、分阴阳。寒啼加推脾土、揉足三里;热啼加推神门、解溪,揉行间。

☚ 胎黄   盘肠气痛 ☛

夜啼

夜啼

半岁以内小儿每到夜晚间歇或持续啼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不止,称为夜啼,小儿夜啼可分脾胃虚寒、心热、惊恐、伤食几种类型。
脾胃虚寒型 小儿脾胃薄弱,若护理不当,腹部中寒,而致寒凝气滞,气机不通,入夜腹痛而啼。症见患儿夜间阵阵啼哭,面色青白,四肢不温,便溏,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治宜温中健脾,理气止痛。第一种治疗方法: 补脾经300次 推三关100次 清肝经100次揉中脘100次 顺时针摩腹5分钟 揉脾、胃俞穴各100次 揉按足三里30次 揉小天心100次。第二种治疗方法: 分阴阳200次 推脾土300次 揉一窝风穴300次 逆运内八卦200次。第三种治疗方法:揉太阳穴100次 分手阴阳200次 运内八卦200次 推五指节100次 天门入虎口100次 推上三关200次 旋推腹部5分钟(左右交替)。
心热型 患儿胎中受热,邪热乘心,或因乳母过食辛辣之品,热邪内伏,心火上炎,心主火属阳,夜间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而邪热乘心,热则心烦不安,夜间烦躁啼哭。症见患儿夜间啼哭,哭声粗壮,烦躁不安,怕光,手足心热,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治宜清心泻火为主。第一种治疗方法:清心经100次 水底捞月30次吹 掐总筋3~5次 清天河水300次 推六腑300次。第二种治疗方法: 推补肾经5分钟 清板门5分钟 清肺经3分钟 分阴阳1分钟 大清天河水1分钟。第三种治疗方法: 清心经300次 清肺经200次 清肝经300次 清小肠300次。
惊吓型 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白天见异物、闻异声,屡受惊吓,使心神不宁,惊惕不安而致。症见夜间梦中惊哭,神色恐惧,两目窜视,面偎母怀,面色青白,舌苔薄,脉弦而数。治宜疏肝清心,镇惊安神为主。第一种治疗方法: 补脾经120次 清肝经200次 清心经150次补肺经80次 补肾经100次 推大肠80次 揉外劳60次 推三关20次 推六腑60次 揉中脘100次 推揉肺俞100次 按肩井3下。第二种治疗方法: 揉小天心100次 补肾经300次 揉二人上马3分钟 清天河水100次。第三种治疗方法: 分手阴阳200次 运内八卦200次 推五指节100次 天门入虎口100次 揉小天心100次 顺摇𦙒肘10次 按摩百会300次 两耳上提20次。
伤食型 小儿脏腑娇嫩,脾气不充,若喂养失宜,乳食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使乳食积滞,脘腹胀满,夜晚不舒而啼。患儿腹胀拒按,口臭,纳呆,大便酸臭,苔白厚或黄腻,脉滑。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为主。第一种治疗方法: 清大肠100次 揉小天心100次 掐总筋5次摩腹5分钟 捏脊3遍。第二种治疗方法:运内八卦200次 推五指节100次 天门入虎口100次 鸠尾直推中极100次 旋推腹部5分钟。

☚ 疰夏   遗尿 ☛

夜啼yè tí

crying at night

夜啼

夜啼morbid night crying of babies

病名。指小儿夜晚啼哭不止的病征。小儿日间安静,入夜啼哭,甚者通夜不眠,天明转静。主要病因是脾寒和心热,亦有惊恐而致者。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饮食,腹痛,曲腰而啼;心热者,面色红赤,手腹俱温, 口中气热,烦躁,不喜欢见灯火,常仰身而啼;惊恐而致者,入睡不实,烦躁不安,惊惕而啼。

☚ 循衣摸床   移精变气 ☛
000031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