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理语言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理语言学又称语言心理学。 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形成的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语言的科学。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在其著作 《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 1953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举办“心理语言学讨论会”,1954年出版了讨论会的结果《心理语言学》,使心理语言作为语言学的新兴分支, 登上科学舞台。 心理语言学从语言心理过程与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方面来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构造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事实证据, 说明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并对当代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的某些假设进行解释和论证。 主要内容包括: (a) 语言的生物基础。 如语言能力的进化、 语言能力的遗传、 语言和大脑和关系、 语言和智力等, 主要说明人类的发音器官和说话能力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成为物种的一种独特的属性被保留下来, 遗传下去。 (b) 语言习得。 如儿童的语言习得、 儿童的语言使用等, 主要说明和探讨儿童在什么条件下习得和使用母语来进行交际。(c)语言的运用。如言语的听辨、 句子的记忆、 词汇的检索与储存等。 (d)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如心理认知、 语言共性等。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xinli yuyanxue语言学流派之一,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然而它的准备阶段却相当久远。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就曾经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表示过看法;近代的欧洲学者,如英国的C·达尔文、F·培根、J·洛克,德国的W·T·普雷耶、W·斯特恩、W·F·洪堡特,法国的R·笛卡尔、P·布罗卡等人,都分别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不同的角度为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做了准备工作。1952年,美国学者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出版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书,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 ☚ 社会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 ☛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xinli yuyanxue研究人类个体使用语言时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语言和人类心理密切相关,因此,语言问题的研究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954年,C. E.奥斯古德等将1953年讨论会的专题论文汇编出版,书名为《心理语言学》。此后,心理语言学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它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人们在知觉、理解和记忆言语时的心理活动;在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时的心理过程;语言在个体身上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不同社会情境中,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以及句法、语义;语言与思惟的关系;言语的神经生理基础、言语障碍等等。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对语言教学、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通讯、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以及宣传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心理学和语言学工作者对心理语言学研究较多的是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 ☚ 语言 言语获得 ☛ 心理语言学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语言的临界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言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获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以及言语的生理机制等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古德(C.E.Osgood)、毛勒(O. H.Mowrer)、米勒(G.A.Miller)和乔姆斯基(N.Chom-sky)等。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 心理语言学语言学分支学科。研究与语言有关的心理诸因素。主要探索关于产生和感受话语的规律。例如从知觉、记忆、智力、动机等角度去探索人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问题。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美国心理学家坎特本《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一书中最早提出“心理语言学”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塞比奥克的《心理语言学》一书正式出版,宣告心理语言学由此诞生。心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言语习得和言语理解过程,言语记忆和言语知觉,言语机制的功能与结构,人们获得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等,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广泛用于指导语言教学、诊治言语障碍疾病,并能在工程、航空、通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心理气候 文化区 ☛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通过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验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类个体语言的获得、理解和生成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即从心理过程和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来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构造和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它属于认知心理学;从语言学的角度,它属于实验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一词于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acob Robert Kantor, 1888—1984)在其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最先使用。195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举办“心理语言学”讨论会,以及1954年奥斯古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 1916—1991)和西比奥克(Thomas Albert Sebeok, 1920—2001)在此基础上合编《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是心理语言学作为学科诞生的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提出生成语法理论,引起心理语言学对人类利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的激烈讨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语言运用的模式、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储存与记忆、人脑对各种句子的处理。 ☚ 儿童学 神经语言学 ☛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亦称“语言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语言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人们获得(包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也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问题。当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言语障碍,以及外语教学和本族语的启蒙教学等方面,并已成为工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宇宙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心理物理学 语言心理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