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骨术
填骨术是指人体内某些骨及关节的病变或损伤,经手术处理的同时,将取自他处健康骨胳的骨质填放其中,以促进其骨质愈合的手术。
在古代已把填骨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宋代已经有外科医生进行同种异体骨移填的手术,如洪迈在《夷坚志·甲志》中记载“邢氏补颐”这一案例曰:“邢氏居京师生疽于颐,久之颐颌连下腭及齿脱落如截,自料即死,访诸外医……是夜以帛包一物至,视之,乃妇人颐一具,肉色阔狭长短勘之不少差,以药缀而封之,但令灌粥饮,半月发封,疮已愈。后……邢氏口角间有赤缕如线隐隐连颐,凡二十余年乃亡。”清代骨伤科专家江考卿在《江氏伤科方书·受伤治法》中介绍:“凡打伤跌肿……先用二十号宝麻药一服,然后割开……再取出骨,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江氏在宋代的“补颐术”这基础上,提出了把“碎甚”的骨取出,然后用取自别处的健康骨胳填入这一手术方法,从而发展并奠定了中医的“填骨术”。
凡因开放性损伤或骨疾病作病灶清除后所造成的骨缺损; 骨折后的骨不愈合; 某些骨性畸形的矫治或关节融合等,均可施行填骨术。临床上,根据移填骨的来源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类:
❶自体骨移填的填骨术: 从患者自身的健康骨胳上凿取适量的骨组织,移填到需要的部位上。
❷同种异体骨移填的填骨术: 从其他人身上凿取骨组织,移填在患者身上。
❸异种骨移填的填骨术: 从动物身上凿取骨组织,移填在患者身上。该法难于成功,很少应用。
施术时,可根据伤病部位及性质,设计好填骨的术式。先凿取适量的移填骨块,其松质骨容易成活生长,坚质骨有较好支持力,可按伤病处具体需要,把移填骨块修整妥,然后填入,并作可靠的内固定和坚强的外固定。填骨术在骨伤科应用较广,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严格遵守手术规程,以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