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价格理论,是指用需求和供给来说明价格决定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价格决定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消费者的需求数量要受到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以及相关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价格,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人们在某一时间购买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价格。商品需求量同商品价格间的关系用可需求曲线来表示。需求曲线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越高,人们的购买量就越少; 价格越低,购买量就越多。把某一产品所有个人需要加总,也就是把每一价格对应的每个人的需要量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表达该市场上与每一价格对应的市场需求量的市场需求。这一原理即是西方经济学的需求定理。在西方经济学看来,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之所以存在这种关系,是因为商品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 (如1年或1月),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其中包括新提供的物品和已有的存货。厂商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商品以及能够和愿意提供多少商品,同样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尽管影响供求变化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仍是商品自身的价格。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可用供给曲线来表示。供给曲线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价格的下跌而减少。把某一产品所有单个供给加总就形成了市场的供给量。这一原理即是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定理。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需求、供给与商品自身价格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的变化,采用均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所谓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定的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是这种商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E即为均衡价格。在这个价格上,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刚好相等,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是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此时,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是买方和卖方都愿意接受的惟一价格,商品的供给既无剩余,也没有短缺,产销量达到均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相互作用的变量,这些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达到均衡状态。在既定供求条件下,一定量的交换物品将按均衡价格交换,直到经济体系中某种变量发生变化,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为止。因此均衡状态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存在,若条件发生变化,不论变化来自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或者两方面同时发生变化,均衡均会遭到破坏。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变化,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其主要通过市场供求自发调节而形成。
均衡价格理论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的核心,其根本错误就在于: 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形成代替价值形成,否定了劳动价值论。但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影响商品供与求因素的分析,以及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