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尚书》与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尚书》与文学 《尚书》与文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许锬辉认为,《尚书》具有三重身份;是经书、史书,也是文学巨著。它的文学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就体裁而言,它是“中国最古的散文”(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其中所含的训、诰、誓、命,开后代帝王诏书、臣子奏议、进策之类文字的先河;就文辞而言,它所运用的用事、对偶、协音、设问等辞格,长久以来给后代文学以启迪;就思想内容而言,它所弘扬的天道、五伦思想,则直接影响着后代载道尚用的文学。因此,《尚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文学家本人也多有宣称从中获益良多者,例如,韩愈说“上规姚姒,浑浑无涯”(《进学解》);柳宗元说他做文章时有多种“取道之原”,其中之一即是“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见“《尚书》中的辞格”、“《尚书》与载道文学”条(许锬辉文载于《古典文学》第四集。)《尚书》与载道文学 许锬辉说,综观《尚书》各篇的内容,主要在于阐明天道和五伦之道,尽管并未明白提出“道”字。从尧舜开始,就宣传尊天、法天的思想,提倡遵从天道行事。后来禹汤出师、盘庚迁都、周公进谏等等,也都标榜天道。五伦之道也是由尧舜传授下来、代代相承的。它表现在政治上,便是修齐治平的王道政治;表现在教育上,便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五典之教。这些内容本来并非为文学而提出,但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成了文学的依归。范晔所谓“以文传意”(《后汉书序》)、刘勰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是载道说的先声。在创作领域,唐初开启了载道文学的风气,及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载道文学便臻于极盛的高潮。柳冕说:“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与徐给事论文书》)又说:“君子之文必有其道,道有深浅,故文有崇替。时有好尚,故俗有雅郑。”(《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他把文学与教化、儒与道结合起来,欲图建立道统的儒家文学理论。这是韩、柳之所本,后代载道文学之准绳。唐代这种文学思潮,主旨在复古明道,而所明的道,即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圣圣相传而来的。(参见许锬辉文,出处同上。) ☚ 作家作品研究 阿瑟·韦理著《道德经探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