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尤利西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爱尔兰]乔伊斯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的一个穷公务员的家庭。中学毕业后,乔伊斯决心献身小说创作。1898年他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学,后赴欧洲大陆,开始“自愿流亡”的艰苦生活。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都柏林人》,后有自传体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著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尤利西斯》于1922年2月2日在第戎出版。那一天是乔伊斯的生日,他看到了自己16年构思、7年写作的成果。小说出版后,因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1933年这部巨著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隄翻译的《尤利西斯》,以及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的《尤利西斯》均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尤利西斯》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一天之内: 1904年6月16日上午,青年斯蒂芬去学校领取薪水,校长把自己的一篇文章交给他,委托他找报社发表。斯蒂芬离开学校后到了海滩。在这里,他浮想联翩,顺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了校长那篇稿子的空白处。他精神上十分苦闷和彷徨,又沉浸在没有听从母亲的临终遗言的悲哀和愧疚之中,希望能有一位精神上的父亲给自己以安慰。 同一天早晨,小市民布卢姆上街买了一些东西后,把准备好的早餐送到还未起床的妻子床边。这位匈牙利裔犹太人在都柏林一家报社当广告推销员。他的妻子莫莉是丈夫多得多。半老徐娘的她总是红杏出墙,今天正准备跟情人博依兰幽会。布卢姆整天为此事烦恼,却又难以启齿。同时,他自己也在寻找情人。当天10点钟他化名弗洛尔,与一名女打字员互递情书。 11点,布卢姆去参加一个葬礼,在墓地上他回想起自己夭折的儿子,心中充满凄凉,感到自己不过是个在异乡漂泊的人。 中午,布卢姆在报社向主编说明自己揽来的业务。正在此时,斯蒂芬来向报社推荐校长的文章,却被主编冷落在一旁,斯蒂芬愤然离去。 下午1点,布卢姆进入一家小饭馆就餐,却发现那里脏乱不堪,人们吃相不雅。于是他改去另一家饭馆。饭后,布卢姆不巧遇到自己的情敌博依兰,他赶紧躲进了博物馆。 下午2点,斯蒂芬在图书馆里和别人高谈阔论着莎士比亚。不久,布卢姆也来了,却没有参加这场讨论。 下午5点,布卢姆本与一位朋友约好在酒吧见面,却在那里与一个无端诋毁犹太人的无赖争论起来。 黄昏时分,布卢姆在海滩看见一位正在乘凉的美貌少女。他被深深迷住了。那位少女也觉察到布卢姆深情的目光,两人四目相对。少女离开时,布卢姆才发现她是个瘸子。 晚上10点,布卢姆去医院探望难产的麦娜夫人,却在那里巧遇喝得酩酊大醉的斯蒂芬。在麦娜生下了一个男婴后,布卢姆和斯蒂芬一起离开了医院。 午夜时分,布卢姆的脑中渐渐出现一幕幕幻觉。在他的幻想中,他被警察抓去审问,罪名是给某夫人写情书。之后他又突然间当上了市长,进而一变而成爱尔兰国王,却很快又被群众驱逐出境。布卢姆清醒后,到妓院去找斯蒂芬。斯蒂芬由于醉酒而抡起手杖打碎了妓院的灯,而后跑到大街上。布卢姆也跟了出去,这时两个英国兵无事生非,对斯蒂芬大打出手。布卢姆在迷糊中把斯蒂芬当成自己死去的儿子,扶起了斯蒂芬。布卢姆和斯蒂芬在精神上都无所依靠,备受痛苦和折磨。此时,在昏黄的路灯下,两人无语而立,终于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各自的精神寄托: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 这天深夜,布卢姆和斯蒂芬先是去了一家马车夫棚,然后又去了布卢姆家。此时莫莉刚刚与情人分别,三个人聊了起来。布卢姆邀请斯蒂芬留下,斯蒂芬却婉言谢绝,但是同意教莫莉意大利文。 清晨,斯蒂芬告辞而去。布卢姆发现卧室的摆设略有变动,断定是莫莉与情人白天幽会时所为,于是开始想像他们在一起的情景。继而他又猜测莫莉的情人肯定不止博依兰一个人。他一直很好奇莫莉与这些情人在一起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莫莉在半梦半醒之间,布卢姆、博依兰、初恋情人等相继在她的梦中出现。在她听说斯蒂芬的事情以后,又开始幻想着和这位年轻人发生关系,这使她在隐约之中感到一阵阵的冲动和满足。 知名篇章 此段选自《尤利西斯》第3章,全是斯蒂芬的内心独白,是全书最为艰涩难懂的一章,但也极其精彩。斯蒂芬由学校进城途中,独自一人徘徊于森进蒙特海滩。他面对阵阵袭来的海浪,想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可见现象的无可避免的形态:这是最低限度,即使没有其他。通过眼睛进行的思维。我在这里辨认的,是一切事物的标志:海物、海藻、正在涨过来的潮水、那只铁锈色的靴子。鼻涕青、银灰色、铁锈色:颜色的标记。透明性的限度。但是他又加上:在物质中。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是先知其为物体,后知其颜色的。通过什么途径?用脑袋撞的,肯定。别忙。他是秃顶,又是一个百万富翁,这位maestro di color che sanno。透明性在其中的限度。为什么是其中?透明性,不透明性。可以伸进你的五个指头去的是豁口,伸不进去的是门。闭上你的眼睛试一试。 斯蒂芬闭上眼,听着自己的靴子踩在海藻和贝壳上的喀嚓喀嚓声。你这么对付着也走过去了。是的,一次跨一步。用短促的时间,跨越短小的空间,一段又一段。五、六:这就是Nacheinander。一点也不错,这也就是有声现象的无可避免的形态。睁开眼吧。不,耶稣!如果我从一个临空探出的山崖上摔下去,那就是无可避免地摔过nebeneinander去了。我现在在黑暗中进行得很顺利。佩带着我的白蜡佩剑。用它敲击着吧:他们的办法。我的两只脚上穿着他的靴子,靴子上面是他的裤子,nebeneinander听来是实的:是造物者捶打出来的。我这样在沙丘的海滩上走,是否将会走入永恒?喀、嚓、喀、嚓。海上的野生钱币。戴汐夫子全认识。 你愿来沙丘吗? 牝马玛德琳? 韵律就来了,你瞧。我听得出。节奏整齐,抑扬顿挫。不对,牝马玛德琳跑快了。 (选自《尤利西斯》,金隄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始终是那个地方的一名目击者。 故人生在世,俱应预想其最终之归宿。举凡母胎所生者,终必面对死亡,并化为尘埃。 阅读指导 《尤利西斯》这部宏篇巨制长达3卷1500页,然而它所描述的所有事件只发生在一天之中。他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的行动、语言及其细微的意识流动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实生活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地还原。因此,《尤利西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描写“内心的真实”的特点,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一面旗帜。 《尤利西斯》通过对苦闷彷徨的小市民布卢姆和他耽于情欲满足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依托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3个人在18个小时中的经历的描写,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小说主人公布卢姆是个充满矛盾色彩的角色。在生活中他饱受打击,孩子夭折,正当壮年却丧失了性能力,妻子不贞,但他自欺欺人,满足于妻子对自己名存实亡的“爱”,并把斯蒂芬假想为自己的儿子,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已人到中年,还一无所成,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却又不无优越感;他不满于现实生活,但又安于现状;他自视清高,不愿与粗俗之人一起用餐;他侠义,从妓院中救出了酩酊大醉的斯蒂芬;同时,他又有猥琐下流的一面,甚至想占残废女孩的便宜……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迷茫、无奈,失去精神支柱与生活目的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尤利西斯》出版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该书“粗俗不堪入目”。有作家甚至毫不客气地把有乔伊斯亲笔签名的赠阅本退还给他。只有T·S·艾略特等少数作家看出《尤利西斯》是一部当代题材的《奥德修记》。《尤利西斯》在艺术结构上匠心独具,它采用与《奥德修记》平行的结构,每章寓意都与史诗具有对应的关系。作者把徘徊在都柏林的异乡人布卢姆与在外流浪的奥德修斯相提并论,以史诗的深度审视现代生活,创作出这一部象征着普遍人类经验的现代神话。同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以大段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在展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同时揭示出一些深刻的寓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此外,他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使作品蕴涵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 阅读建议 《尤利西斯》是一部十足的现代小说。乔伊斯将内心独白和生动灵活的叙述合而为一,“形成全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意识流”,从而创造了英国文学中最全面也最深入的人物形象。当然,一般读者阅读此书会感到困难,作一番浏览即可。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西方现代派小说新纪元的里程碑。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特有的风情声色。精神上遭受爱子夭折痛苦的布卢姆和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年轻教员斯蒂芬相遇,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卢姆找到了“儿子”。布卢姆的妻子莫莉,是个情欲旺盛的荡妇,她看到斯蒂芬加入自己的家庭生活,隐隐感到对一个青年男子动物本能的性欲冲动。斯蒂芬追求人的“精神生活”,莫莉信奉肉欲主义的“动物本能”,作品中布卢姆的形象使人的“两极”得到了统一。作品只描绘了1904年6月16日早8点到次日凌晨两点18个小时内,3个主要人物的行为言语、意识流动,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一些人对《尤利西斯》严肃地正视现实的艺术风格不能接受等原因,使该书在1922年正式出版之前就成了禁书。直到1933年底,由于许多知名文化人士的反对和出版界的强烈要求,各国才相继开禁。但由于该书文体多变、结构复杂、典故繁多,使读者和评论界主要有3种仁智之见:空虚论、毒物论、积极论。随着意识流等艺术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积极论已被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所认同。该书取名《尤利西斯》是因为乔伊斯欣赏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又名奥德赛)。作者给该书取名《尤利西斯》还表明,本书是记录现代人的史诗。 《尤利西斯》全书分三部分共18章,每一章描写一个场景,每一章都有特定的象征与技巧,每一章都与《奥德修纪》中的一段故事相对应,使古代传说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尽管在乔伊斯之前,已有个别作家运用过意识流,但西方文艺界的舆论仍认为,意识流之所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完全要归功于乔伊斯的发展和运用。《尤利西斯》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意识流派小说的旷世之作。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小说家乔伊斯(1882—1941)的名作,意识流小说的典范。作品分3个部分,共18章,叙述3个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内的琐细经历和感受。第一部分(1—3章)主要写斯蒂芬,一个徬徨苦闷、穷愁潦倒的青年艺术家。因曾拒绝顺从母亲弥留时提出的宗教要求,他一直浸沉在负罪和懊丧之中,他愤世嫉俗而又空虚迷惘。负罪感和“失落感”驱使他寻找一个精神上的“父亲”。第二部分(4—15章)是作品的主体,主要写布鲁姆——犹太裔广告经纪人。他象个幽灵,整天在都柏林游荡。他平庸懦弱、猥亵卑劣,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格的可悲、可笑、可鄙的角色。他一生很不如意;11年前幼子夭折;自己又丧失了性机能;妻子莫莉淫荡不贞,他却只能忍辱、沉默。布鲁姆和斯蒂芬都是飘零无依、渴求精神依托的沦落人。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各自精神上企求的东西,成了一对精神上的“父”与“子”。最后部分(16—18章)主要写“父”、“子”精神上的交流,并写了荡妇莫莉闻悉斯蒂芬将会加入他们家庭生活的情况后,从她心灵最幽深、最隐秘处泛起了关于淫乱的往事、与布鲁姆初恋的旧情等等意识流。斯蒂芬的到来,使她朦胧地感到了一种母性及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的双重满足。 作品通过对布鲁姆的庸人主义、莫莉的肉欲主义和斯蒂芬的虚无主义的解剖和揭示,反映了西方“现代人”人格破碎、精神崩溃、道德沦丧、人性堕落。通过对都柏林这“瘫痪的中心”的面面观,影射了现代西方社会不可逆转的危机。作者有意将布鲁姆比拟为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拉丁文称呼)然而,在萎靡、病态、庸俗、猥亵的布鲁姆身上,尤利西斯那种百折不挠的英武气概和恢宏、高尚的情操早已荡然无存。由此不难窥视现代西方社会的沉沦与人性的堕落。布鲁姆的出现标志着非英雄的“现代人”的诞生,也表露了作者“试图在一个解体的世界里去重新寻找统一体”,重新铸造一种“真正的良心”。 《尤利西斯》的艺术成就在于它为意识流创作方法作出了开创性的实验。小说广泛地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对三个人物复杂、深潜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勘探和揭示,并将三股意识流交错互补,展现了他们的全部历史和精神生活。长达40多页,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莫莉的内心独白,是小说中最精湛的意识流描写。全书的结构仿照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全书18章,每章记叙一个小时内发生的事,并且与《奥德修记》中的各章明显对应。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亦有创新,融汇了不同的文体和体裁。全书用英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9种不同散文风格写成,各章文体均不相同。语言方面往往超越语法常规,构成了作者独创的风格。 《尤利西斯》典故繁多、艰深难懂,如同“密码”、“天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认为,它“晦涩难懂到可怕的程度”。连福克纳也说:“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应当像识字不多的浸礼传教士看《旧约》一样:要心怀一片至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