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尚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尚书》

《尚书》

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来之书,故名。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亦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书》篇之名,因事而立,既无体例,随便为文。”唐刘知几《史通·六家篇》说:“《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为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今人陈梦家《尚书通论》说:“《尚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记录了距今二千三百年至三千年间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的大事……在经学史上,它成为今古文学争论的开端。在‘六经皆史’的意义上,它是存在下来的先秦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种。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它在记叙人物的语言时,尽量通过描摹把人物谈话时的口气、感情表现出来,如《盘庚》中写盘庚的训话,周诰中写周公的训话,都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有些篇章能够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如盘庚说服臣民迁都时,把旧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由蘖”,把散布流言所起的影响之大,比作“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生动形象,亲切感人;语言方面则很少运用“也”、“哉”、“乎”一类虚词,显得非常拗口,“佶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评语)。注本有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古词语“《尚书》”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尚书》

 圣贤阐教,事显于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后人见其久远,自于上世。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唐·孔颖达《尚书序·疏》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汉·孔安国传《尚书序》


 《尚书》孔安国“传”,此恐是魏晋间人所作,托安国为名,与毛公《诗传》大段不同,今观序文,亦不类汉文章。如《孔丛子》亦然,皆是那一时人所为。
 汉儒以伏生之《书》为今文,而谓安国之《书》为古文。以今考之,则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或者以为今文自伏生女子口授,晁错时失之。则先秦古书所引之文皆已如此。
 

宋·朱熹《书临漳所刊四经后》


 旧本题: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于朝。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其灼然可据者:梅鷟《尚书考异》……朱彝尊《经义考》……皆佐证分明,更无疑义……《朱子语录》谓:五经疏周礼最好,诗、礼记次之,易、书为下。其言良允。然名物训故,究赖之以有考,亦何可轻也。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尚书正义》


 宋儒疑《书序》与伪《孔传》同出,《孔传》伪则《书序》亦伪,朱氏已辨之矣……《史记》引《书序》是今文,马郑伪孔序是古文。今文序皆可信,古文不尽可信。
 朱子于《孔传》直斥其伪,可谓卓识。……据此是朱子以传为伪,于经犹有疑辞,故蔡沈作传,仍存古文,然犹赖有朱子之疑,故蔡传能分别今古文之有无,其后吴澄、归有光、梅鷟愈推愈密,尝谓:伪孔古文,上于东晋梅赜,而攻古文渐有实据者,出于晚明之梅鷟。同一梅氏而关伪古文之兴废,倘亦天道之循环与?至阎若璩、惠栋考证更精……毛奇龄好与朱子立异,乃作《古文尚书冤词》其所执为左证以鸣冤者,《隋书·经籍志》也。《隋志》作于唐初,其时方尊伪孔,作义赞、颁学官,作《志》者即稍有微辞,何敢显然直斥其伪?《志》所云虽历历可据。要皆传伪书者臆造不经之说,孔书经传一手所作,伪则俱伪,阎若璩已明言之,毛乃巧为饰辞。……《冤词》一书,相传为驳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作。案阎毛二家,互有得失,阎证古文之伪甚确,特当明末,宋学方盛,未免沾染其说。夫据古义以斥孔传可也;据宋人以斥孔传则不可。……盖孔书虽伪,而去汉未远,臆说未兴,信宋人不如信伪孔……学者当分别观之,勿专主一家之说。……国朝诸儒,自毛奇龄外,鲜有袒孔传者,惟焦循颇右之……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书经》


 【评】诸经中牵扯到真伪问题,唯《尚书》。《史记》所载经孔子删定的为“今文尚书”,在先秦即已流传,及汉初又有孔安国能以今文读的“古文尚书”。于是开始今古之争,传授各异。东晋又有梅赜献的“伪古文尚书”,唐·孔颖达据以作疏,三一混杂,以伪为主。朱熹首开怀疑之声,至清代方确证“孔传”之伪,结清千年疑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