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是狂飙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便反映了狂飙运动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小说以书信体形式叙述了市民的儿子维特为了躲避世间的纷扰,而到了乡间,大自然的美景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慧的姑娘绿蒂。绿蒂的音容笑貌使维特神魂颠倒。绿蒂也倾心于维特。两人“沉入了感情的急流中”。此后,绿蒂未婚夫的归来使维特十分尴尬,无望的烦恼折磨着他,终于理智战胜了冲动,他决定离开。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接受了公使秘书的职务。但是上司的迂腐固执,同僚的趋炎附势、钻营奔竞,特别是上流社会的门第之见深深刺痛了维特。他愤然辞职。这以后,他想从军,未能如愿。现实生活的捉弄和不如意,使他又找到绿蒂,以寻求精神的解脱,而此时的绿蒂已为人妻。她虽对维特仍有情意,却不愿因此而破坏了自己富足、平和的家庭。绿蒂的疏远使维特丧失了对生活的最后眷恋。他给绿蒂留下一封信,身着他们初次相识时的衣服,饮弹自尽。小说通过维特的悲剧,描写了觉醒的德国青年渴望个性解放却又无意反抗,与封建专制尖锐的矛盾冲突。作品1774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在德国以至欧洲掀起一阵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德国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小说因其揭露批判的社会意义,被恩格斯称为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此书在我国有郭沫若的译本,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多次重印。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36:54